【摘要】農村中小學管理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沒有學校管理文化建設的引領,學校其他文化建設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此,如何推進學校管理文化建設就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首要課題。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管理文化建設 思考 1農村中小學管理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農村中小學管理文化,更多地呈現一種“管”的理念,而不是“法”的體現;更多地反映出“堵”的意圖,而不是“導”的措施,特別是學校行政部門,在工作作風和執權意識上過度強調科層的權威,忽視了專業道德的權威以及管理行為的價值,其結果是教職員工們強制性的勞動和被迫性的工作。這種狀況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越來越背道而馳:
1.1分數管理的盛行與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管理目標之間的矛盾。
現行農村中小學對教師的管理,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的期末考、統考、中考、高中會考或高考中的學生成績為主要依據對教師進行獎懲,對考試成績的數據處理基本是做簡單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優生率的計算,很少有學校對數據按統計學原理進行科學的統計分析。分數管理的最大問題是忽視了教師勞動的過程性、群體性。新課改提倡對教師的發展性評價,不以獎懲為評價目的,而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專業的成熟、知識的整合、增大勞動的創造性成份、最終使教師走上專業化道路為目標,顯然分數管理與新課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1.2以章為本,管重于理,管而不理的現狀和新課改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之間的矛盾。
不少農村中小學在制定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時,或是在執行學校的制度前后,要么剛性過強,要么制度不健全,有些根本不要制度。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不少的隱性怠工現象,大多數教師只滿足于完成自己的升學任務,不愿意對教學工作進行研究,不愿追求更佳的教學效果。這與新課改提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重于管,理順師生的思想,理順師生的行為的精神背道而馳。
1.3學校管理的封閉性與重視教學的互動性、網絡化和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一是教學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閉性:主要以學科為本位,強調學科教學的獨立性,到高中才進行綜合學科備課,忽視學科教學中的互動性、網絡化以及社會化;二是德育管理以學校為中心,對學校以外的與學校教育生態形成有重要關系的人文、地理等因素所構成的旁系環境的培植與利用不夠;三是活動課程的管理,除研究性學習以外,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慮,師生的教學活動只是在學校進行,各種知識的應用,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新課改提倡的“大眾數學”、“問題解決”、“信息素養”和“教學的外延要等于或大于生活的外延”等理念,顯然要求學校不應當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孤島,而是要有機地溶于社會,學校教育與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形成互動性、網絡化的現代教育體系。
要改變農村中小學管理文化的這種現狀,就需要“動大手術”,要加強“源頭治理”和“長效治理”,體現出現代學校管理與現代學校文化的有機融合。學校管理與文化建設兩者必須有機融合為一體,文化建設離開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便會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管理離開文化的導向便會淪落為強權的工具。因此,把農村中小學的文化理念轉換為學校干部、師生的良好行為,轉換為全體干部以及師生的信念、作風、制度、機制,是形成一個學校特色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學校領導層、全體干部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職責和義務,我們在此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2進一步推進農村中小學管理文化建設的策略思考
學校管理文化包括學校精神文化、組織文化、制度文化等,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學校管理文化要遵循教育與管理規律,順應時代發展,凸顯辦學個性,體現學校特色。依筆者之見,學校管理應放大“文化”的力量,要以精神文化來引導人;以環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激勵人;以行為文化培養人。
2.1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之本,是學校文化管理的最高層次。
精神文化表現為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工作目標,包括體現時代要求的辦學思想、育人理念、學校的思想文化、校訓、特色活動、讀書活動、社團活動、校風校貌等。這樣就把學校歷史文化積淀化無形為有形,時刻教育引導著師生的成長。
2.2讓制度文化強化群體價值觀,保障學校可持續發展
。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日常管理所形成的規章體系,管理既有紀律約束又有人文關懷。同時,它也是推進學校順利發展的堅實后盾。具體來講,一要樹立制度高于一切的觀念;二要健全規章制度;三要嚴格按制度辦事;四要對違反制度者追究責任;其次,崗位責任制度得到進一步落實。強化了各處室和年級組的目標管理和崗位責任制,通過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了相關組織和個人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強化了教職工的責任意識,提高了教職工自覺履行崗位職責的主動性;第三,常規過程管理進一步強化。嚴格實施計劃管理,學校及各部門工作計劃層次分明。此外,在工作中,學校一直堅持人本管理,讓教師在學校事務中體現出主人翁的地位,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參與學校的管理,激發其主動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自我價值感,從而增強工作效率。2.3組織建設是學校管理的關鍵。
加強學校管理的關鍵在于領導班子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時刻踐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無私奉獻、不計名利的精神,時刻不忘與全體教職工同甘共苦。領導班子的思想、作風、團隊精神、管理技巧和藝術都是影響教職工的思想和價值觀的重要因素。學校的制度要靠管理者實施,而管理者對制度的認同度和解讀以及執行態度,都對教職員工的思想和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都對學校文化起著捍衛和重建作用。也就是說,塑造教師文化,必須著力開發教師的創造潛能,讓制度規范教師的創新行為。
2.4校長應該有清晰的學校文化觀。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學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校長是否有清晰的學校文化觀對學校發展至關重要。如果校長對此缺乏深刻的認識,就談不上自覺地、有效地進行管理。校長應避免自身出現先進的教育思想與落后的管理方式的矛盾,避免因個人的局限,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不利。當前學校之間的競爭已從規模數量發展到文化質量的較量,學校已經被推向“市場”,而形成學校文化并使之成為師生的精神源,則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長期的積淀。如果學校工作總是在“追星”,所做的工作總是追求時尚,而缺少精神的獨立性和歷史的傳承、連續性,那么,看似繁花似錦的背后必定是缺乏文化支撐的蒼白。換言之,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既是廣大師生的行為準則,又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通過它可以把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農村中小學管理文化如何盡快地與其相適應,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但是,作為學校文化建設固有的特點,決定了學校的管理文化建設工作要具有整體性、全局性和發展性觀念,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唯有如此,農村中小學管理文化建設工作才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