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技術動作教學中,強調形與神統一。“形”指的是外在形式,是表面現象,“神”指的是精神所在,是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外在形態結構和內在的精神髓質,毫無疑問,對象的精神必然通過具體形象來展露,離開了形的基礎,“神”也就無從依附。體育教師應認識和分析技術動作的特點,在教學中使學生能做到形神共聚。
【關鍵詞】技術動作教學目標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參與高,教學方法多樣化。然而靜下心來觀察平時新授技能課時,發現教師授課后,學生表現出來更多的是機械的模仿,僅僅做到了外形上的像,而氣質上缺乏技術動作上的靈動,學生學習技術動作是形似神僵。動作的“神”是內在的,是技術動作的內在本質物征,主要體現在基本技能形成過程以及能力的提高過程中。筆者以足球腳內側踢球為例,分析技術動作教學上缺少神似的原因。
1教學目標設置上的偏差
足球腳內側踢球是用腳內側的跖趾關節、舟骨和跟骨所構成的三角部位接觸球的一種踢球方法,其特點在于:腳與球的接觸面積大,出球比較平穩、準確。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會自然而然的把練習目標設置成傳球的準確度上,圍繞“準”字來開展教學活動,把傳球的準確性來衡量學生腳的觸球部位是否正確,是否擊在球的正確部位上,在課堂上反復強調準確度。
過分的強調傳球的正確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腳的觸球部位,形成了上肢肌肉的過分松垮,沒有形成整個動作的整體協調性,把整個踢球動作分割成為簡單的下肢動作。下肢動作學生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膝關節以下部位過度緊張,表現在動作的力度和幅度上不夠舒展,呈現僵化現象;過度放松,只注重最后擊球一瞬時的擊球點,表現出整個動作的松垮性。兩種的表現都影響動作的連貫性和協調性,而且給學生后續的技術動作學習增加了難度,無法更好的理解整個踢球動作。
2對技術動作理解不透徹
每種踢球方法都是由助跑、支撐腳站位、踢球腿的擺動、腳觸球和踢球的隨球動作組成。在新授課中,往往把支撐腳站位、踢球腿的擺動、腳觸球三部分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往往忽視或者放棄踢球后的隨球動作。筆者查閱了足球腳內側踢球的相關教材,踢球后的隨球動作有兩種:一種是推送的踢法,這種踢法腳觸球時,踢球腿要繼續前擺;另一種是敲擊踢法,擊球后小腿突然停止前擺。第一種踢球腳與球接觸的時間較長,出球易平穩。從動作的角度來說,動作是有連貫性的,讓初學者去嘗試第二種的隨球動作顯然是不恰當的。
在技術動作教學中,教師往往抓住關鍵點進行重點教學,忽視動作的準備部分、結束部分、細節部分,把動作“斷章取義”的教授給學生,忽視動作的連貫性,而其忽視的部分恰恰就是整個動作“神”之關鍵所在。在實際的技術動作教學中,被忽略的部分往往只要教師一點撥學生馬上就能心領神會,技術動作展現的效果明顯有質的提升。
3力的來源比較模糊
每個動作都包括著力在里面,力量的大小受肌肉控制。踢球腿的擺動是擊球力量的主要來源,踢球腿的擺速與擺幅的大小直接影響擊球力量。踢球腿的擺動可分成自然后擺和加速前擺兩個階段。自然后擺階段:隨著支撐腳著地的同時,擺動腿以髖關節為軸自然后擺,小腿自然向后彎曲。加速前擺階段:當大腿后擺小腿自然向后彎曲時,使骼腰肌、股四頭肌、闊筋膜張肌、縫匠肌等被極度拉長后,開始功能性收縮,這樣使踢球腿以大腿帶動小腿由后向前擺動。
許多教案中基本都是體現前擺動作,沒有后擺的內容在里面,注重發力部分的主要動作,而把發力前的后擺弱化。容易造成支撐腳踏地后,才開始后擺,學生練習中體現出后擺動作很匆忙,后擺的幅度不大,這樣做使一個連貫完整的動作截然分離,破壞了動作的連續協調性。
體育運動技能教學最基本的規律:任何技能、技巧能力的掌握必須是建立在堅實的基本功之上的。這依賴于每位體育教育工作者對各項技術動作的正確理解與提煉,強調動作規格的完整性,明確力從何來到何處結束。認真專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去實踐, 在實踐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讓學生的動作體現出形似神聚。 【參考文獻】
[1]黃啟能 《足球(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系列教材)》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11
[2]高寶華 《普通高校足球課程教材》 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6
[3]《中學體育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