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語文教學而言,作文教學可謂“半壁江山”。三年級,正是起步階段,更要重視作文指導。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起步作文的興趣、知識的儲備、自我思想感情的宣泄,這些方面決定了他們往后的學習。教師一定要正確引導,讓學生贏在寫作的起跑線上。
【關鍵詞】寫作的主人 寫作興趣 廣泛積累 觀察日記 三年級,在小學階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對語文教學而言,它從以閱讀為主向讀寫相結合過渡,從低年級的口語交際篇發展到專門的習作篇。處在這樣的關口,面對起步階段的作文教學,面對尚處于蹣跚學步的孩子們, 打好基礎尤其重要。
《語文課程標誰》對中年級習作的階段性目標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針對目標要求,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三年級起步的作文教學呢?
1讓學生做寫作的主人。
作文寫作的動機首先應是源于作者內心的沖動。作文是個體生命的宣示。既然是個體生命的宣示,任何作文必然打上獨一無二的個性色彩,既然是個體生命的宣示,任何作文必然充滿真情實感的生命的激情。既然是個體生命的宣示,那學生必然是寫作的主人。
“詩歌合為時而著,文章合為事而作。”我們作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鼓學生的腳自由伸展,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書面形式大膽、清晰、完整、從容地表達出來。文為心聲,要寫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思想須和感情相伴。為了讓學生寫出富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作文,必須引導學生在寫作時,把自己心里的情感釋放出來,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成為自己思想情感的主人,這也是作文教學的根本。就作文教學而言,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就是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心靈世界。要不斷地告訴學生:“真實”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
2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可很多學生都怕寫作文,一聽到寫作文就喊頭痛,有的說沒東西可寫,有的說不懂怎樣寫,有的說達不到要求的字數,總之提不起寫作的興趣。教師難指導,作文教學常常耗在時間加汗水的拼搏中,收效甚微,可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在三年級起步階段,讓學生喜愛作文,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最關鍵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賴于興趣。”對興趣的培養我有以下幾點做法: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現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與學生作平等的交流,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認真完成寫作的訓練。
其次,作文是用我筆寫我心,即每個人要學會寫自己想說的話,并且別人能看懂(聽懂)你的話。為了達到作文的這一目的,我們就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因此,在教學生作文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應該體現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如:對于一個剛學寫作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我在批改他們的作文前給他們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讀讀自己的文章,并要求把發現錯誤的字、詞、標點改過來;有時我讓他們交換讀同伴的作文,把錯誤的地方劃出來,告訴同伴改正錯誤;有時,我指名讀二、三篇學生的作文,讓大家提提意見,發表自己的評價(優、缺點),讓學生學有榜樣,有錯必改。總之,初學作文,就讓學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道理。建立兩稿作文法,即先打草稿,再進行修改,然后等自我滿意后謄寫成文。這樣既實現作文修改能力的培養,又養成語句通順,書寫規范整潔,行款正確的良好習慣。教師在點評學生的作文時要緊緊抓住最能表達學生的童心童趣的句、段進行點評,張揚優秀,成效就會更好,不妨大家試試。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學必須做到讓學生在語言噴發時,即在有情感欲表達之時,讓學生去寫自己心里想說的話。美國教學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語言通過實踐去學比通過規則去學來得容易。”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一定要多角度去指導學生參與實踐,體驗生活,展開想象,促成學生自主作文的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識,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首先考慮的是要創設一種激情,表情達意的語言氛圍。即怎樣去激勵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慢慢地讓學生走上自我表情達意的寫作之路。
3廣泛積累,厚積薄發。
古人云:厚積薄發。就是說的作文這個理兒!注重學生積累,指導學生學會表達!要解決學生作文的材料來源必須通過觀察積累生活。如果學生手中掌握了豐富的作文材料,習作時就會有事可敘,有人可寫,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難就轉化為易,心理上的懼怕也就變為喜歡了。作文材料積累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好比廚房中有了林林總總的原料儲藏和品類齊全的佐料供給,高明的廚師才能輕松自如、游刃有余地做出令我們常人眼花繚亂、嘖嘖稱奇的美味佳肴。試想,倉儲空空如也,佐料山窮水盡,任是手段再高明的廚師也不會擺脫無米之炊的窘境。因此,要使小學生成為組織語言文字的“烹飪高手”。生活中,悉心做好積累材料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增加詞語量的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生要寫好作文,量的積累很重要,因為有了量才能實現質的提升。面對初學作文的學生而言,這個量具體就是指語言的量。
除了語文課本上的基礎語言知識外,學生在老師與家長的督促下,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同時,課外的時候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并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在平時的綜合課程上,開展小小書友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在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語言的積累。
其次,將觀察到的東西記錄下來,寫觀察日記。
跨入了三年級后,很多學生對作文產生了畏難情緒,要么不知道寫什么內容,要么寫不具體。為此,我認為,三年級學生可以從寫觀察日記入手,練習寫作。所謂觀察日記,就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將觀察所得印象如實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是練筆的一種好方式。學生通過對多彩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寫好觀察日記,有利于夯實寫作的基礎,是小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小學生寫日記是對日常生活的真實記錄。學生觀察能力差,一開始寫日記,困難比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學會觀察,觀察身邊有趣,有意思的人和事。只要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做到的事情記下來,然后不斷地給予鼓勵。當學生能夠把觀察到的寫進日記之后,再要求他們在觀察中做到準確、細致、透徹。日記才能寫得真實、生動、具體。
“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同學們在豐富、優美、多彩的生活中,“無論走到哪里,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每地每事動腦進行觀察,都可以尋覓到許多有益的東西,獲得知識。因此,在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好經常練寫觀察日記這一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讓學生多寫一些源于生活,真情實感的日記,為以后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牽起他們稚嫩的小手,幫助他們用好“日記”——這臺性能最優的“助跑器”,驕傲地贏在寫作的起跑線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