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工作是塑造人的靈魂的良心工作。《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明確規定教師必須“愛崗敬業”,這是對教師的工作責任心的最好詮釋。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要想得到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認可,必須將“責任”二字時時裝在心中,并釋放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
1精心鉆研教材,注重教學過程。
很多教師都片面地認為教學過程是指上課時的那四十五分鐘,其實它還包括課前的教學準備和課后的教學延伸(課外輔導)。
(一)精心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教學感覺總是不好。于是就去請教我初中時的老師,咨詢備課的方法。老師建議我:多花時間。備課前至少準備兩本以上的教案、教參書,并且把相關的授課內容做好預習。備課時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適當的內容和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努力,教學效果真的有了明顯的好轉。有的教師認識片面。他們認為,所謂備課就是讀讀教材,看看教參書。自己懂了就可以把課上好了;更有甚者,他們工作的最大靠山就是擁有一本諸如《特級教師優秀教案》之類的教參書,大有“一書在手,上課不愁”的氣概,上課之前也就不會去認真備課了。
1.1備教材、教法
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吃透《大綱》對教學要求的重點難點,閱讀和借鑒與教材有關的教輔資料,熟悉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包括問題的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甚至是不同問題、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過渡),使講授的內容爛熟與心。只有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只有腳踏實地,才能笑傲課堂。
1.2備學生
初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小學,學生的基礎不一樣,思想認識也千差萬別。教師不但要從大方向去引導他們怎樣做人,怎樣求知,只要生活,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成績基礎去備學生,去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困材施教。
(二)認真組織教學
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精心準備好教學內容,只為上好課提供了可能。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必須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理倫講解給學生,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自覺性。同時,由于學生的思想是個體的相對獨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不能不置可否,也不能模棱兩可,哪怕是令你尷尬的問題你也必須接著。
其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合作交流已經取代了過去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成了課堂教學的最強音。一個人有一個蘋果,兩個人交換后,每個人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一個人有一種思想,兩個人交流后,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這充分說明了合作交流的重要作用。要想學好文化知識特別是英語語知識,僅靠教師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靠學生的合作交流,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學會 了獨立思考,在遇到問題后知道這樣去分析、解決。當然,合作交流并非教師出示問題,由學生去討論就行,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還必須精心、監管,并進行必須的提示、指導,還要對學生討論交流所得的答案作必要的肯定、補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
(三)注重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不負責任的老師,上課鈴聲響起才匆匆趕到教室,下課鈴聲未停就想急沖沖離開教室,離開學校,學生遇到問題也無從請教,學生怎能更好地學好知識呢?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會隨時關注學生的動態,關心并盡可能地參與學生的課余生活,這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
2關心愛護學生,注重情感溝通
教師在學生的心中是神圣的、崇高的。教師要對學生傾注全部的愛,要關心愛護學生,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
首先,教師要親近學生,信任學生,從而迎來學生的“親其師”“信其道”,以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教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了學習的熱情,學知識又從何談起呢?因此,教師要親近信任學生,要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從而對教師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甚至依賴的情感。
其次,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英語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數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隨時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絕不把個人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以免影響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迎得學生的依戀,信賴,才能實現情感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加強終身學習,注重知識更新。
終身學習不但是對教育教學的責任,是對學生的責任,同時也是教師自身應盡的責任。
教育教學是社會性的東西,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因此,教師必須把視野擴展到學校以外的廣闊社會中,時刻關注社會動態,時刻關注國際國內形勢,時刻關注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才能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注入生命活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不僅適應學生的學習,更適應教師的教學。教育教學是動態的,是發展變化的,教師要做好本職工作,必須時時學習新知識,接受新理念。否則,僅憑已有的知識是搞不好工作、教不好學生的。要知道,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知識的過程,也是鞏固已有知識的過程。教師如果不注重知識的更新,年年用既有的知識進行教學,開頭幾年,也許會因積累一些教學經驗而較為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惰性使其大腦逐漸遲鈍起來,而原有知識中尚未用于教育教學的部分也會逐漸遺忘。這樣,其“老本”便被逐漸“吃”盡。最終,這樣的教師只能被教育教學淘汰,被社會淘汰。
綜上所述,老師要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必須愛崗敬業,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敢于奉獻、樂于奉獻的精神,在教育學過程中不但要以真鉆研教材,同時關注學生的成長,還必須加強自身的終身學習,注重知識更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