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我國醫學科學的特色,是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民群眾防病治病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發展和促進中醫藥事業,對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醫藥是臨床診斷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慢病的預防、治療、保健、康復過程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將中醫藥應用于慢病的臨床治療,對于減輕癥狀、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保護靶器官免受損害都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慢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一組難以治愈、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服藥的一組疾病。慢病不但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精神負擔,而且會造成身體上的折磨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增加社會負擔。因此,慢病的防治工作被國家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管理范圍,并制定了一系列實施方案及管理措施,使慢病的防治與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為今后的慢病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慢病包括多種疾病,其中糖尿病是慢病防治中的重點。近幾年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老齡化加速,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的危害程度。糖尿病導致的一系列急、慢性并發癥,累及多器官、系統,具有高致殘率及高致死率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是由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長期不達標將引發一系列并發癥,例如心、腎、血管及神經損害,甚至可以造成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使患者致殘甚至死亡。尋找有效的方法積極防治各類并發癥,將延長患者的壽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糖尿病的病死率。
我國政府對防治糖尿病給予了高度關注,先后成立了衛生部糖尿病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糖尿病學組和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這標志著我國糖尿病防治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目前糖尿病的防治仍然以西醫為主,在農村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大多數患者得不到規范和系統的治療,致使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導致各種并發癥的產生,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甚至致殘或死亡。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對于減少并發癥的產生、控制病情發展、延長壽命都具有重要意義。在西醫控制血糖不良的情況下,運用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防治糖尿病,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臨床效果。
中醫防治糖尿病具有獨特的優勢,其特點是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中醫防治糖尿病與西醫不同,西醫主要是降低血糖,而中醫則從整體出發,通過辨證求因,最終確立治法,不降糖而糖自降。同時照顧全面,對控制并發癥的產生,保護靶器官損害都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糖尿病是現代醫學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和特征,應屬祖國醫學中的消渴。“消渴”這一名詞在《素問·奇病論》首次出現,《內經》中根據病機和癥狀不同,還有膈消、肺消、消癉、消中等名稱,認為消渴主要由內熱引起,包括過食肥甘、五臟虛弱、情志失調。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消渴病篇記載“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這說明白虎加人參湯、腎氣丸可以治療糖尿病。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消渴侯》論述了消渴的并發癥“其病變多發癰疽”。《外臺秘要·消中消渴腎消》引《古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甜者,皆是消渴病也”。進一步說“每發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對消渴病的臨床特點進行了明確論述。劉河間認為消渴一證“可變為雀目或內障”,這是對其并發癥的描述。元·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消論》說;“夫消渴者,多變盲聾、瘡癬、痤痱之類”,“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以上諸家論述從臨床特征、并發癥方面都證明,中醫學的消渴即是現代醫學的糖尿病,中醫防治糖尿病,應宗中醫之消渴辨證論治。
消渴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中醫學中所說的消渴并不完全等同于現代醫學中的糖尿病,大凡渴欲飲水、尿量頻多者,中醫統稱為消渴,如現代醫學中的尿崩癥,因其有煩渴多飲,多尿等癥狀,亦屬中醫消渴范疇,但并沒有血糖或尿糖升高現象。而糖尿病之消渴必須是血糖升高、尿糖檢測陽性,方為中醫的防治范圍,臨床應加以鑒別,方不致誤。現就糖尿病的中醫辨證論治簡述如下。
病因:消渴病的病因復雜,包括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其病機主要在于燥熱偏盛,陰津虧損,而以燥熱為標,陰虛為本,兩者互為因果。①稟賦不足:先天稟賦不足是引起消渴的重要內在因素,這一病因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被認識。《靈樞·五變》有記載:“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說明陰虛體質的人最容易患消渴。②飲食失節:“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這是出自《素問·奇病論》的論述,認為在飲食狀況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③情志失調:《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說:“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證大病”,是說如果郁怒傷肝,肝氣郁結,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等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或導致郁久化火,火熱內燔,消灼肺胃陰津而引發消渴。④勞欲過度:《外臺秘要·消渴消中》說:“房事過度,致令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意思是不節制房事,縱欲過度,造成腎精虧損,虛火內生,則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最終會導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形成消渴。
病機:消渴的病機主要是燥熱偏盛,陰津虧損,而以燥熱為標,陰虛為本,兩者互為因果。燥熱愈盛則陰愈虛,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病變器官主要是肺、胃、腎,雖然這三個臟器中腎是關鍵,但是往往三個臟器之間又互相影響。肺主氣,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熱所傷,則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趨下行,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而量多,肺不布津則口渴多飲。正如《醫學綱目·消癉門》說:“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養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故飲一溲二”。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熱所傷,胃火熾盛,脾陰不足,則口渴多飲,多食善饑;脾氣虛不能轉輸水谷精微,則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養肌肉,故形體日漸消瘦。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則胃熱消谷。腎失濡養,開闔固攝失權,則水谷精微直趨下泄,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尿多味甜。消渴雖在肺、胃、腎不同,但常互相影響。如肺燥傷津,津液失于敷布,則脾胃不得濡養,腎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熱偏盛,上可灼傷肺津,下可耗傷腎陰;腎陰不足則陰虛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終致肺燥胃熱腎虛,故“三多”之癥常可互相并見。故《臨證指南醫案·三消》鄒滋九按語說:“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虛陽亢,津涸熱淫而已”。長期消渴病,容易引發以下兩種病變:一是陰損及陽,陰陽兩虛。消渴雖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由于陰陽互根,陽生陰長,若病程日久,陰氣耗傷,陰損及陽,則致陰陽俱虛,較為常見的是腎陽虛及脾陽虛。嚴重者可因陰液極度耗損,虛陽浮越,出現頭痛、嘔惡、煩躁、呼吸淺快等癥狀,甚至發生肢厥、昏迷、脈細欲絕等陰竭陽亡危象。二是病久入絡,血脈瘀滯。消渴病可以累及多個臟腑,導致氣血的不能正常運行,且陰虛內熱,耗傷津液,亦使血行不暢而致血脈瘀滯。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之一,且消渴病多種并發癥的發生也與血瘀密切相關。消渴病病變廣泛,常病及多個臟腑,如果病情未得到及時治療或者重癥者,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如肺失滋養,日久可并發肺癆,如糖尿病肺結核病;腎陰虧損,肝失濡養,肝腎精血不能上乘耳目,則可并發白內障、雀目、耳聾,如糖尿病眼病;燥熱內結,營陰被灼,脈絡瘀阻,蘊毒成膿,則發為瘡癤癰疽,如糖尿病急、慢性感染;陰虛燥熱,煉液成痰,以及血脈瘀滯,痰瘀阻絡,血脈閉阻或血溢脈外,發為中風偏癱,如糖尿病腦血管病;陰損及陽,脾腎衰敗,水濕潴留,泛濫肌膚,發為水腫,如糖尿病腎病。
診斷依據:中醫學中關于糖尿病的診斷依據是特征性的臨床癥狀,包括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等,缺乏足夠的診斷依據。要確定是否糖尿病,要結合現代醫學手段進行血糖和尿糖檢測進行確定診斷。必須注意,對無高血糖危象者,絕不能僅依據一次血糖測定值來判斷是否診斷為糖尿病。機體在應激情況下會出現血糖升高現象,例如急性感染、創傷等情況,但是不能將這暫時性的血糖升高診斷為糖尿病,需要在消除應激后復查血糖。
證治分類:⑴上消:肺熱津傷證:尿頻量多,煩熱多汗,口渴多飲,口干舌燥,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證機概要:肺臟燥熱,津液失布。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代表方:消渴方加減。本方清熱降火,生津止渴,適用于糖尿病肺熱津傷證。常用藥: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藕汁清熱止渴,養陰增液;黃連、黃芩、知母清熱降火。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脈數乏力者,為肺熱津虧,氣陰兩傷,可選用玉泉丸或二冬湯。玉泉丸中以人參、黃芪、茯苓益氣、天花粉、葛根、麥冬、烏梅、甘單等清熱生津止渴。二冬湯中重用人參益氣生津;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清熱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異,前者益氣作用較強,而后者清熱之功較著,可根據臨床需要選用。⑵中消:①胃熱熾盛證: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證機概要:胃火內熾,胃熱消谷,耗傷津液。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代表方:玉女煎加減。本方清胃滋陰,適用于消渴胃熱陰虛,多食易饑,口渴等癥。常用藥:生石膏、知母、黃連、梔子清胃瀉火;玄參、生地黃、麥冬滋肺胃之陰;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熱下行。大便秘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潤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轉上方治療。本證亦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方中以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煩熱,人參益氣扶正,甘草、粳米益胃護津,共奏益氣養胃,清熱生津之效。②氣陰虧虛證: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并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體瘦,舌質淡紅,苔白而干,脈弱。證機概要:氣陰不足,脾失健運。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代表方:七味白術散加減。本方益氣健脾生津,適用于消渴之津液虧虛者,《醫宗金鑒》將本方列為治消渴常用方之一。并可合生脈散同用,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常用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懷山藥、甘草益氣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氣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天冬、麥冬養陰生津。肺有燥熱加地骨皮、知母、黃芩清肺瀉熱;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地養陰生津;氣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斂氣生津;食少腹脹加砂仁,雞內金健脾助運。⑶下消:①腎陰虧虛證: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干唇燥,皮膚干燥,瘙癢,舌紅少苔,脈細數。證機概要:腎陰虧虛,腎失固攝。治法:滋陰固腎。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減。本方滋養腎陰,適用于消渴腎陰虧虛之證。常用藥: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腎益精;懷山藥滋補脾陰,固攝精微;茯苓健脾滲濕;丹皮、澤瀉清泄火熱。陰虛火旺熱而煩躁,五心煩熱,盜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黃柏滋陰降火;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益腎縮尿;氣陰兩虛而伴困倦,氣短乏力,舌質淡紅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益氣。若煩渴、頭痛、唇紅舌干、呼吸深快、陰傷陽浮者、用生脈散加天冬、鱉甲、龜板等育陰潛陽;如見神昏、肢厥、脈微細等陰竭陽亡之危象者,可合參附龍牡湯益氣斂陰,回陽救脫。②陰陽兩虛證: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干枯,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舌質淡白而干,脈沉細無力。證機概要:陰損及陽,腎陽衰微,腎失固攝。治法:滋陰溫陽,補腎固澀。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方以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并用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主治陰陽兩虛,尿頻量多,腰酸腿軟,形寒、面色黧黑等癥。《醫貫·消渴論》對本方在消渴病治療中的應用作了較好的闡述:“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干燥,故燥,至于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入膀胱,正所謂飲一升溲一升,飲一斗溲一斗,試嘗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熱,壯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維新”。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腎益精;懷山藥滋補脾陰,固攝精微;茯苓健脾滲濕;附子、肉桂溫腎助陽。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櫻子等益腎收攝;身體困倦,氣短乏力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補益正氣;陽痿加巴戟天、陰陽藿、肉蓯蓉;陽虛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g沖服,以啟動元陽,助全身陽氣之化生。消渴多半有淤血的病變,故對于上述各種證型,尤其是對于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結或代,及兼見其他瘀血證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藥,如丹參、川芎、郁金、紅花、澤蘭、鬼箭羽、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參、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當歸、赤白芍養血活血,木香行氣導滯,葛根生津止渴)。糖尿病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應在治療本病的同時,積極治療并發癥。白內障、雀目、耳聾主要病機為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補肝腎,益精補血,可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對于并發瘡毒癰疽者,則治宜清熱解毒,消散臃腫,用五味消毒飲。在癰疽的恢復階段,則治療上要重視托毒生肌。并發肺結核、心腦血管病、腎病者,則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預防與調攝:①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飲食習慣及心理調節。正如《儒門事親·三消之說當從火斷》說:“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復作。能從此三者,則消渴亦不足憂矣”。飲食調節能起到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在保證機體能量需求的前提下,飲食方面應該忌食糖類,限制油脂及糧食的攝入,飲食宜以適量米、麥、雜糧配以蔬菜、豆類、瘦肉、蛋類等,進餐應定時定量。②戒煙、戒酒、禁止飲用濃茶及咖啡等。③心態保持平和,生活起居要規律。
糖尿病是中醫臨床之疑難大證,在未發生并發癥的情況下,辨治尚屬容易。一旦發上并發癥,則病因復雜,病機多端,病癥多樣,常表現為虛實夾雜,陰陽混淆,辨治極為棘手。因此,糖尿病的防治,貴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若從此三者,須在重點人群中加強篩查,實現糖尿病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重點人群包括:①年齡>45歲,體質指數(BMI)≥24,以往有糖耐量受損(IGT)或空腹血糖受損(IFG)。②有糖尿病家族史。③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癥。④有高血壓(成人血壓≥140/90mmHg)和(或)心腦血管病變者。⑤年齡≥30歲的妊娠婦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兒(出生體重≥4kg)者;有不能解釋的滯產者;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的婦女。⑥常年不參加體力活動者。⑦使用一些特殊藥物者,如糖皮質激素、利尿劑等。
在以上人群的篩查過程中,一旦發現糖尿病患者,應立即進行生活方式及藥物干預。在血糖控制不滿意的情況下,盡早使用中醫藥進行防治,中醫藥在改善癥狀,控制病情發展,防治并發癥等方面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在糖尿病的防治過程中,應提倡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防治糖尿病,探索一條中西醫并重防治糖尿病的臨床路徑,提高糖尿病的臨床防治效果,減少并發癥。若能準此,則糖尿病的防治無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