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了解退休人群健康體檢中右束支傳導阻滯(RBBB)患病狀況及預后。方法:收集2010年退休人群健康體檢的3512例心電圖,結合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生化、胸片等分析,2年后復檢。結果:2010年底退休人群體檢中檢出RBBB 119例,占總人數的3.7%,男性及人群患完全性右束傳導阻滯(CRBBB)合并慢性病與不完全性右束傳導阻滯(IRBBB)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為CRBBB的強影響因子(OR=3.27);2年后復檢有30例發生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多發生于CRBBB患者中,與IRBBB患者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RBBB對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風險提示作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應對有CRBBB合并慢性病高危患者加強隨訪管理,避免心血管惡性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 退休人群 右束支傳導阻滯 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RBBB) prevalence and prognosis in health examination of retired people.Methods:Collection the ECG of 3512 cases of retired People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center in 2010,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medical history,physical examination,biochemical,chest,and the review of 2 years after.Results:By the end of 2010,there were RBBB119 cases in retired people,accounting for 3.7% of the total number.male and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between CRBBB and IRBBB patien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Gender as influence factors of CRBBB (OR=3.27);the review of 2 years after,a total of 30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Cardiovascular events more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CRBBB,Compared with IRBBB patien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P<0.05).Conclusion:CRBBB has a certain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suggeste tha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should strengthen management to the patients with CRBBB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Key words retired people;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analysis
右束支傳導阻滯是較為常見的室內阻滯,分為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CRBBB)和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IRBBB),發生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時常無臨床癥狀,也可見于正常人[1],因此其臨床意義易被忽略。但研究發現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是心臟事件及遠期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2]。為進一步了解高危人群右束支傳導阻滯患病狀況及預后,本文對退休人群體檢出的119例右束支傳導阻滯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7-12月體檢的退休人群(女性≥50周歲,男性≥60周歲)所有心電圖病例3512例,男1201例,女2311例,年齡50~95歲,平均(70.87±8.44)歲。
方法:所有體檢人員均采用GEMAC-1200心電圖機檢查。
診斷標準:依據《臨床心電圖》學第5版的標準[3],將右束支傳導阻滯分為完全性傳導阻滯和不完全性傳導阻滯。
病史采集:對體檢發現為右束支傳導阻滯的人群進一步記錄病史,主要內容為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肺心病等患病情況及血壓、血糖、血脂檢查結果、胸片報告等情況。2年后隨訪患者心血管疾病事件。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右束支傳導阻滯患者合并疾病及相關因素分析時,先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然后再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Forward Wald法。
結 果
右束支傳導阻滯發生情況及性別分布:截止2010年底退休人群體檢發現右束支傳導阻滯119例,占總體檢人數的3.70%,其中CRBBB 102例,占束支傳導阻滯的85.7%,其中男87例,女15例;IRBBB 17例(14.3%),男9例,女8例。
健康體檢人群中發生右束支傳導阻滯類型及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等慢性病比較:除女性健康體檢者CRBBB合并慢性病與IRBB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男性及總人群患CRBBB合并慢性病與IRBBB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影響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的Logisitic回歸分析 以校準后性別、年齡、慢性合并疾病(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糖尿病、肺氣腫、心影擴大)、轉歸為自變量(對照組0,對象組1),是否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為因變量(完全性1,非完全性0),多因素Logisiti回歸分析后顯示:性別為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強影響因子,其OR值3.272,見表2。
右束支傳導阻滯患者2年后進展情況比較:2年后對所有119例患者進行體檢隨訪發現,患者無心血管事件發生89例,30例發生心血管事件,其中2例因心源性死亡,8例心肌梗死治療后獲救,15例心絞痛,5例置入起搏器。除3例心絞痛為女性患者,其余均為男性患者,且心血管事件多發生于CRBBB患者中,與IRBBB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04,P<0.05)。見表3。
討 論
室內傳導阻滯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傳導阻滯,右束支由于細長且較接近室間膈前區的左前分支,共同接受左前降支冠脈的血液供應,室間膈左室前壁的心肌缺血、纖維化,可同時累及右束支及左前分支,極易受損出現傳導阻滯。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心肌病患者易引起心臟供血不足而導致右束支傳導功能障礙[4],因此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對心肌缺血、心臟功能具有一定的風險提示作用。
隨著社會老齡化,心血管事件和與之相關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患病率也在不斷增加,本文顯示CRBBB患者平均伴有高危疾病1.54種(157種/102例),IRBBB 0.71種(12種/17例),雖然Logisiti回歸分析后顯示性別為完全性傳導阻滯的強影響因子,但右束支傳導阻滯的發生總體預測因素仍與年齡增長、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疾病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RBBB發生率也隨之增多,文獻報道人群RBBB患病率1.4%,本文RBBB顯示患病率3.70%,這與研究的對象均為退休人群(年齡≥50周歲)多伴有慢性病亦隨之增多有關,因此心電圖檢查中檢出右束支傳導阻滯的概率也隨之增加[5],而且與“男性中右束支傳導阻滯患病率為女性的2~3倍”報道相符[6]。
寧波市近幾年推出的2年1次退休人群體檢,較好的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了解慢性病的防治效果提供了平臺,本文收集2010年退休人群體檢檔案,與2年后(2012年)體檢復查中比較分析,CRBBB與急性心梗、心絞痛、起搏器置入、甚至死亡相關,但IRBBB與上述不良事件無明顯關聯。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是心血管防治的主要陣地,但對急性致命性的心血管事件往往缺少及時、準確的診斷技術,然而社區醫生可以憑借最基礎的、最簡便的問診和醫療儀器如心電圖機、胸片中心胸比率等檢查中發現高危患者的蛛絲馬跡而預測心血管事件發生概率,從而更好地體現“預防為主”治未病的理念,因此對有CRBBB慢性病高危患者更應加強管理隨訪,避免心血管惡性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11-214.
2 侯應龍.右束支阻滯的臨床意義[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5,19(4):318-321.
3 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433-435.
4 郭繼鴻.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43-652.
5 熊敏.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對器質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93-96.
6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prevalence,risk factors,and outcom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results from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