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臨床特征,并對相關因素進行研究。方法:收治腦卒中患者620例,其中腦卒中抑郁癥240例,對240例腦卒中抑郁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腦卒中后抑郁發生率38.71%,臨床上是以中度抑郁癥為多見,發生在大腦左側78例(32.50%),抑郁指數0.53±0.12;發生在右側75例(31.25%),抑郁指數0.49±0.10;發生在前部41例(17.08%),抑郁指數0.59±0.10;發生在后部21例(8.75%),抑郁指數0.42±0.11;發生在左前部38例(15.83%),抑郁指數0.62±0.11;發生在右前部24例(10.00%),抑郁指數0.51±0.12;發生在左后部21例(8.75%),抑郁指數0.41±0.11;發生在右后部20例(8.33%)。前半球比后半球容易發生抑郁。結論:腦卒中后病變部位直接影響抑郁癥的發生。
關鍵詞 腦卒中 抑郁癥 臨床體會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1],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和患者的因素等,腦卒中后抑郁癥(PSD)是常見的腦血管并發癥。為探討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臨床特征、相關因素進行,積累臨床經驗,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腦卒中患者620例,其中腦卒中抑郁癥24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腦卒中患者620例,其中出血238例、梗死382例,均經頭顱CT和MRI證實,其中男336例(54.2%),女284例(45.8%),男女之比1.18:1,其中腦卒中抑郁癥240例。并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和精神病史。
方法:抑郁評定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指數0.50~0.59為輕度抑郁;0.60~0.69為中度抑郁;≥0.7為重度抑郁。日常生活評定(SDS),采用Barthei指數記分評估,輕度障礙>60分;中度障礙41~60分;重度障礙≤40分。
統計學處理: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側。
結 果
620例腦卒中患者中發生抑郁240例,抑郁發生率38.71%,其中輕度抑郁129例(53.75%),中度抑郁101例(42.08%),重度抑郁10例(4.17%)。
病灶發生部位及抑郁指數:發生在大腦左側78例(32.50%),抑郁指數0.53±0.12;發生在右側75例(31.25%),抑郁指數0.49±0.10;發生在前部41例(17.08%),抑郁指數0.59±0.10;發生在后部21例(8.75%),抑郁指數0.42±0.11;發生在左前部38例(15.83%),抑郁指數0.62±0.11;發生在右前部24例(10.00%),抑郁指數0.51±0.12;發生在左后部21例(8.75%),抑郁指數0.41±0.11;發生在右后部20例(8.33%)。
討 論
抑郁癥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20%~60%,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和致殘性。臨床治療以抗抑郁藥物為主,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并進行認知功能治療,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2]。本組臨床檢測其發生率38.7%,目前對PSD與卒中病灶部位的關系研究較多,但結論不盡相同,有人認為,大腦損害部位是決定卒中患者是否發生PSD的最重要因素[3]。PSD的發生機制可能是腦血管損害了5-羥色胺神經元和去甲腎上腺神經元及其通道,使這兩種神經遞質出現了神經生化上的失衡或功能缺餡,導致傳遞功能受損,引起抑郁癥狀。文獻報道腦卒中后不同時期抑郁癥發生的機制不同,最初主要是因為腦內神經遞質的減少,隨后是遞質紊亂帶來的一系列腦功能障礙[4]。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腦卒中后抑郁發生率38.71%,臨床上是以中度抑郁癥為多見,發生在大腦左側78例(32.50%),抑郁指數0.53±0.12;發生在右側75例(31.25%),抑郁指數0.49±0.10;發生在前部41例(17.08%),抑郁指數0.59±0.10;發生在后部21例(8.75%),抑郁指數0.42±0.11;發生在左前部38例(15.83%),抑郁指數0.62±0.11;發生在右前部24例(10.00%),抑郁指數0.51±0.12;發生在左后部21例(8.75%),抑郁指數0.41±0.11;發生在右后部20例(8.33%)。前半球比后半球容易發生抑郁。由此可見,腦卒中后病變部位直接影響抑郁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煥.腦卒中后抑郁狀態[J].上海神經醫學,1991,3(2):89.
2 胡永東,崔勇.門診抗抑郁藥物治療的藥物經濟學評價[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6):389.
3 Gonzalez Torrecillas JI.Analysis of intensity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erebral lesion.Med Clin(Bare),1997,109(7):256-257.
4 Szczudlik A,Slowik A,Turaj W,et al.Transiernt byperg-dycernia in inubeanic stroke patrent.J Nearol Sci,2001,189(1-2):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