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分析312例晚期早產兒的早產相關高危因素及并發癥,為臨床合理治療晚期早產兒提供一定的參考。方法:收治晚期早產兒312例,回顧性總結臨床特點,對其早產相關高危因素進行分析;隨機選取350例足月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對兩組的并發癥進行比較。結果:晚期早產兒占早產兒總數的66.4%,其中胎膜早破、胎盤疾病、羊水異常是晚期早產兒發生的主要高危因素;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最高(89.10%),其次為呼吸窘迫綜合征29.81%、低體溫19.55%、低血糖17.95%、喂養不耐受14.10%,均較足月兒明顯增高(P<0.05)。結論:晚期早產兒早產相關高危因素主要為胎膜早破、胎盤疾病、羊水異常等,最常見的并發癥有高膽紅素血癥、呼吸窘迫綜合征、低體溫等,應引起兒科醫生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 晚期早產兒 早產兒高危因素 并發癥
胎齡34~36+6孕周出生的嬰兒,被稱為晚期早產兒。以往,晚期早產兒被認為與足月新生兒無明顯差異,現在的理念使以往產科和兒科對晚期早產兒的臨床工作受到巨大沖擊[1],其在臨床工作中逐漸被重視,現將近1年收治的晚期早產兒早產相關高危因素及并發癥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早產兒470例,晚期早產兒312例,占早產兒總數的66.4%;隨機選取同期收治的足月新生兒350例。兩組均排除先天性畸形患兒。
研究方法:回顧性統計分析312例晚期早產兒圍產期相關高危因素,其中包括孕母年齡、胎盤、羊水、臍帶、妊娠并發癥、胎膜早破、母親孕期感染、貧血等;分析晚期早產兒的出生情況,包括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分娩方式、胎數等;分析晚期早產兒治療期間出現的并發癥,包括高膽紅素血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肺炎、低血糖、早產兒貧血、敗血癥、圍產期窒息、低體溫、喂養不耐受等,對兩組近期并發癥進行比較分析。
診斷標準:參照第4版《實用新生兒學》的診斷標準。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
結 果
一般情況:兩組患兒出生體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分娩方式及雙胎、多胎比例比較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高危因素原因分析:母體胎膜早破103例(33.01%),胎盤異常(前置胎盤、胎盤早剝)76例(24.36%),羊水異常(羊水過少、羊水過多、羊水污染)53例(16.99%),妊娠高血壓病37例(11.86%),臍帶異常(臍帶繞頸、過長、過短、水腫、扭轉、脫垂、打結)28例(8.97%),妊娠糖尿病19例(6.09%),母孕期感染18例(5.77%),胎兒宮內窘迫24例(7.69%),孕母貧血17例(5.45%),孕母高危妊娠年齡(>35歲、<18歲)19例(6.09%),不明原因18例(5.77%)。部分晚期早產兒有2~3種高危因素同時存在的情況,以胎膜早破、胎盤異常、羊水異常、妊娠高血壓病為主要高危因素。
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呼吸窘迫綜合征、低體溫、低血糖、喂養不耐受為最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均比足月兒組高(P<0.05);晚期早產兒組≥2項并發癥者發生率高于足月兒組(P<0.05)。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見表2。
討 論
近年來,早產兒出生率逐年上升,其原因2/3可歸因于晚期早產兒出生的增加,至2005年晚期早產兒占所有早產兒的70%以上[2]。本研究顯示,新鄉市中心醫院NICU晚期早產兒占早產兒總數的66.4%,與報道基本相同。
晚期早產兒早產的圍產期高危因素是多重的,可能與孕母高危妊娠、胎盤情況、羊水情況、臍帶情況、妊娠并發癥、胎膜早破、母親孕期感染、貧血等均有關系。有研究顯示,妊娠期高血壓病、貧血、胎膜早破、雙胎等是晚期早產兒發病的主要致病因素[3]。從本研究可以看出,晚期早產兒發生早產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盤異常、羊水異常等,此與國內外報道相符。加強圍產期監督,減少并有效控制圍產期高危因素,積極治療孕前及孕期疾病,是減少早產發生的關鍵。
成熟性是決定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晚期早產兒各系統臟器仍不成熟,對外界適應能力差,易發生各種并發癥[4]。本研究顯示,高膽紅素血癥、呼吸窘迫綜合征、低體溫、低血糖為最常見并發癥,而其中≥2項并發癥同時出現者居多,發生率均高于足月兒。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晚期早產兒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是正常足月新生兒的2.4倍,須進行光療是正常足月新生兒的4倍,多發生于生后5~7天[5]。其高膽紅素血癥多發的原因可能與其肝臟中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轉移酶活性不足且濃度低下,從而對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泄能力差有關。呼吸窘迫綜合征也是晚期早產兒常見的并發癥,其肺功能發育不成熟,可致肺液吸收延遲、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產生不足及氣體交換不良,出生時分娩未發作或相關急速的變化,也可造成肺功能障礙。低體溫在晚期早產兒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比足月新生兒高,晚期早產兒生后常不能有效完成從宮內環境到宮外的轉換,易發生低體溫,其對寒冷刺激的應激能力與孕周、體表面積、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含量及下丘腦的成熟度有關,后三者需到足月時才能達到高峰值;晚期早產兒較正常足月新生兒更容易發生低血糖,其體內糖原儲備少,出生早期參與糖異生和糖原分解的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差,對各種升血糖激素不敏感,使其比足月兒更容易發生低血糖。晚期早產兒相對足月兒,其消化道的吞咽、蠕動及括約肌功能都不成熟,使其吸吮-吞咽-呼吸運動水平的比例不能達到類似于足月兒的1:1:1水平,這種協同能力一般在胎齡37周后才能完全發展起來,易出現喂養困難。晚期早產兒各系統的不成熟性決定了其生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應密切觀察其病情變化,以求早發現、早治療。
晚期早產兒是不成熟的,比足月兒有更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6],兒科醫師應給予其更多關注,積極改善晚期早產兒的健康狀況,提高其遠期的生存質量,這也將是我院產科及兒科醫師繼續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A.Laptook,G.Jackson.Cold Stress and Hypoglycemia in the Late Preterm (Near-Term) Infant:Impact on Nursery of Admission[J].Seminars in Perinatology,2006,30(1):24-27.
2 Mart in JA,Hamilton BE,Sutton PD,et al.Birth:Final data for 2003[J].Natl Vital Stat Rep,2005,54(2):12-16.
3 徐萍,張雪峰,李瑛,等.晚期早產兒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中華兒科雜志,2009,12(47):931-934.
4 伍金林.晚期早產兒的研究進展[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0,6(2):130-133.
5 Sarici SU,Serdar MA,Korkmaz A,et al.Incidence,course,and prediction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near-term and term newborns[J].Pediatices,113(4):775.
6 Engle WA,Tomashek KM,Wallman C etal.“Late-preterm”infants:a population at risk[J].Pediatrics,2007,120(6):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