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西酞普蘭協同小劑量奧氮平治療神經癥的療效。方法:收治各類神經癥患者78例,隨機分為單用組及合用組各39例,單用組僅清晨服用西酞普蘭20~40mg;合用組每天清晨給予西酞普蘭20~40mg,同時每晚給予奧氮平2.5~5mg。試驗期間禁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及抗抑郁藥物,療程均8周。結果:單用組痊愈11例,進步29例,無效10例;合用組痊愈18例,進步34例,無效5例。兩組在痊愈、進步、無效率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神經癥治療初期應用抗抑郁藥物的同時適當應用小劑量奧氮平可以克服起效慢的問題,另外可以改善睡眠、焦慮等癥狀,提高神經癥的治療依從性及治愈率。
關鍵詞 西酞普蘭 小劑量奧氮平 神經癥
神經癥(Neurosis)是一類無可證實的以器質性病變為基礎的精神障礙,既往又稱神經官能癥,臨床主要癥狀為恐懼、強迫、焦慮、疑病癥狀或神經衰弱癥狀,患者痛苦萬分但無法擺脫,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神經癥由素質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引起,其發生主要與心理社會應激、個性特征有關[1]。神經癥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其臨床表現也不同,患者的病程、預后以及對治療的反應也不一致[2]。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以增加抗抑郁劑的療效。近年來試用西酞普蘭合并小劑量奧氮平治療各類神經癥患者39例,取得較好效果,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各類神經癥患者78例,均符合CCMD-3中神經癥的診斷標準,并且排除嚴重軀體疾病,尤其是其他重性精神疾病及腦器質性疾病。入組及家屬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神經癥類型隨機分為單用組及合用組,兩組神經癥類型組成無明顯差異。其中西酞普蘭組(單用組)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齡18~52歲,平均(27.8±4.3)歲;病程6.9~88.9個月,平均(37.5±3.2)個月。西酞普蘭合并奧氮平組(合用組)39例,男13例,女26例;年齡17~53歲,平均(28.1±2.9)歲;病程7.3~90.7個月,平均(38.2±4.1)個月。兩組疾病亞型、年齡、性別組成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采用開放隨機對照試驗之前,所有病例均經過1周藥物清洗期。單用組僅清晨服用西酞普蘭20~40mg;合用組每天清晨給予西酞普蘭20~40mg,同時每晚給予奧氮平2.5~5mg。試驗期間禁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及抗抑郁藥物,療程均8周。
療效及不良反應評定: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由2名主治及以上醫師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評定兩組的治療效果,同時用藥物不良反應量表(TESS)評定治療不良反應。以HAMD的總分減分值及減分率判斷療效,HAMD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25%為無效。另外在患者治療第0周、第4周末及第8周末進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記錄結果。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進行計數資料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臨床療效比較:單用組痊愈11例,進步29例,無效10例;合用組痊愈18例,進步34例,無效5例。兩組在痊愈、進步、無效率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兩組在治療前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治療前后差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比較:治療第8周單用組及合用組兩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單用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在治療前、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用組在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治療前后差值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采用藥物不良反應量表在治療第8周末對兩組進行評分,發現單用組口干、手抖等不良反應與合用組無明顯差異,而關于嗜睡、體重增加不良反應合用組與比單用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討 論
神經癥主要包括抑郁性神經癥、焦慮性神經癥、強迫性神經癥、疑病性神經癥、恐怖性神經癥等,目前針對神經癥的治療主要是抗抑郁、抗焦慮等對癥治療。西酞普蘭是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相對較高的抑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與其他受體作用不明顯,起到較好的抗抑郁、焦慮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小。但是西酞普蘭半衰期較長,起效較慢,對神經癥患者的其他癥狀如睡眠、焦慮及軀體化癥狀控制較差,導致患者依從性較差,影響治療效果。既往研究發現低劑量奧氮平對抑郁癥有一定的增效作用[3]。因此通過西酞普蘭單用組與西酞普蘭合用奧氮平組分別對神經癥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的差異。
研究發現西酞普蘭合用奧氮平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單用西酞普蘭組,而無效率明顯低于西酞普蘭單用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減分率合用組明顯高于單用組。本研究發現合用組中惡心、口干、手抖等不良反應與單用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嗜睡、體重增加比單用組有顯著性增加。目前奧氮平與西酞普蘭合用時的增效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可能的機制:奧氮平對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多重受體有拮抗作用,可選擇性作用于間腦邊緣系統Da受體,從而改善精神癥狀、情感癥狀、認知功能及睡眠障礙等[4]。
因此,在神經癥治療初期應用抗抑郁藥物的同時適當應用小劑量奧氮平可以克服起效慢的問題,另外可以改善睡眠、焦慮等癥狀,提高神經癥的治療依從性及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曹新妹.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22-234.
2 李吉祝,潘淑先,宋麗娜,等.簡述神經癥性障礙的現狀與展望[J].四川精神衛生,2010,23(3):71-73.
3 劉彩興,董繼承,薛曉斌,等.帕羅西汀合并奧氮平治療伴軀體癥狀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08,21(3):207-209.
4 喻東山.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