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腦卒中 抑郁癥 治療
腦血管病目前在我國是主要死亡與致殘原因之一,其發病率逐年上升,而抑郁癥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發病率高達40%[1]。由于腦卒中后抑郁癥的早期表現不典型,且并發其他內科疾病,患者常表現為軀體癥狀,掩飾了精神障礙,往往神經內科醫生對其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所以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時的診斷與治療。如能早期診斷,合理有效的干預,能有效控制病情,改善預后,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將對腦卒中后抑郁癥的一些臨床心得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50例,排除伴有意識障礙、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以及其他嚴重精神障礙疾病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其中治療組年齡45~75歲,女22例,男3例,缺血性卒中21例,出血性卒中4例;對照組年齡43~75歲,其中女20例,男5例,缺血性卒中20例,出血性卒中5例。50例均為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腦血管病診斷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并均經頭顱CT或MRI掃描證實,抑郁癥診斷參考ICD-10 FO.64精神疾病分類方案及診斷標準[2]。兩組在年齡、性別、并發癥、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腦卒中治療:缺血性卒中者給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改善循環、腦保護劑等藥物應用;出血性卒中者給予脫水降顱壓、腦保護劑等藥物應用。治療組同時給予口服帕羅西汀20mg/日,1次/日,舒肝解郁膠囊,1粒/次,早晚各1次;有心理沖突者輔以心理治療。對照組僅給予一般抗焦慮藥物口服,如多塞平片、阿普唑侖片。兩組療程均8周。
療效判斷標準: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于治療前后對兩組病例分別測評。積分降低50%以上為臨床治愈;積分降低25%~50%為顯效;積分降低25%以下為無效[3]。
結 果
兩組治療8周前后HMAD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另外,經過臨床對比發現,經過抗抑郁治療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在語言或肢體功能恢復方面(即神經功能的恢復)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討 論
腦卒中后抑郁癥在臨床中有較高的發病率,可發生于急性期,也可發生于卒中后1~2年[4]。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專家認為腦低灌注與卒中后抑郁有密切的關系[5]。不管發病機制如何,抑郁癥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精神痛苦,還使軀體癥狀加重,對于神經功能的恢復和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均不利,因此要重視對卒中后抑郁癥的預防和治療。
腦卒中后抑郁癥除治療原發卒中病外,加上有效的抗抑郁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加強康復訓練,可有效解除患者對疾病的憂慮,改善患者抑郁心境,達到提高精神狀態,恢復正常心境,進而促進神經及軀體功能的恢復。經過本次50例臨床病例的分析發現,而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藥物帕羅西汀配合舒肝解郁膠囊效果尤為顯著。臨床上應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藥物主要藥理作用是選擇性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使突觸間隙5-羥色胺含量升高而達到抗抑郁的目的。對急性期和長期治療的療效,與其他抗抑郁藥物比較有高度安全性和耐受性,對心腦血管系統的安全性高,對抑郁癥的療效,對中老年患者的療效、耐受性、安全性,都是在全球公認的一線抗抑郁藥物[6]。而舒肝解郁膠囊是由貫葉金絲桃提取物和刺五加提取物組成,可舒肝解郁,健脾安神,治療抑郁癥,耐受性高,藥物不良反應少,起效較快。二者聯合應用與一般抗抑郁藥物相比,可增加抗抑郁療效,降低不良反應,提高藥物的耐受性。因此,作為臨床醫生,要高度重視卒中后抑郁癥的早期預防及治療,積極推廣舒肝解郁膠囊聯合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藥物帕羅西汀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蘇占清.卒中后焦慮障礙[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3,3(5):359.
2 范肖東,汪向東,許又新,譯.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55.
3 錢仁義,李芝萍.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焦慮狀態50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0,(12):2132.
4 王松國.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臨床分析[J].中華中西醫雜志,2006,7(12).
5 劉胡園,朱仁祥.卒中后抑郁與神經功能關系的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21(2):183.
6 江開達,于欣,李凌江,等.精神病學:精神藥物治療-抗抑郁藥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