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觀察金雙歧加干擾素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方法:將235例輪狀病毒腸炎患者分為治療組120例和對照組115例。大便病毒檢測均為陽性,且大便細菌培養都有菌群紊亂;對照組只用干擾素加基礎的補液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金雙歧活菌制劑。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腹瀉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金雙歧加干擾素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易于口服。
關鍵詞 輪狀病毒腸炎 嬰幼兒 金雙歧 干擾素
輪狀病毒是小兒秋冬季腹瀉主要病原體,多發生在6個月~2歲的嬰幼兒,如不及時治療常引起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及至死亡。2011-2012年10月采用干擾素加金雙歧治療輪狀毒腸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參照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紀要中腹瀉的診斷標準[1]。選擇秋冬季輪狀病毒腸炎患者,大便次數>5次/日,稀水樣或蛋花樣,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的發熱、嘔吐。血常規檢查,WBC總數正常范圍或略高于正常,以淋巴細胞為主,大便常規WBC≤5個/HP或少許脂肪細胞,無紅細胞和膿細胞,大便培養陰性。大便輪狀病毒(HRV~RNA)陽性,年齡0.5~3歲,每例均做菌群分析均有不同程序的菌群失調,分為治療組120例和對照組115例。
治療方法:治療組120例,二藥聯用,金雙歧1.0g/次,2次/日,干擾素5萬U/(kg·日)肌注;對照組115例,單獨肌注干擾素,兩組均給予口服補液或靜脈補液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未予抗生素及止瀉藥物。
療效判斷標準[2]:①顯效:治療72小時內糞便性質及次數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②有效:72小時內糞便性質及次數明顯好轉;③無效:72小時內糞便性質及次數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
結 果
治療組,對照組結果經SPSS統計軟件處理:分析中采用χ2檢驗,方差檢驗,t檢驗等,見表1。
治療止瀉時間:治療組32.55±13.78小時,對照組52.33±17.15小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治療組腸道菌群恢復時間:治療組4.25±1.32天,對照組7.38±2.11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治療3~5天,復檢大便輪狀病毒,治療組陰轉率100%,對照組75%。
討 論
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小腸黏膜,但也可累及結腸,受累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及微絨毛脫落,雙糖酶活性降低,尤其是乳糖酶,水、糖吸收試驗降低,腸腔滲透壓增高而導致腹瀉。輪狀病毒腸炎,其雙歧桿菌數量減少,提示腸道菌群紊亂,可能是輪狀病毒腸炎的發病機制之一[3]。腹瀉時,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被破壞,腸道菌群發生紊亂,雙歧桿菌比正常兒童下降1 000倍。雙歧桿菌是厭氧菌,繁殖速度慢,48小時進入生長穩定期。口服后定植于腸道內,成為腸道內的生理性細菌,與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特異性結合,與其他厭氧菌一起占據腸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學屏障,構成腸道的定向阻力,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及入侵[4]。近20年來,微生態制劑在兒科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組臨床觀察證實,金雙歧與干擾素聯用,顯效率、總有效率及止瀉時間、腸道菌群的恢復時間、輪狀病毒的陰轉時間,明顯優于單用干擾素組,總有效率93.3%,機理可能為金雙歧含有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的三聯活菌片,長雙歧桿菌具有繁殖速度快,產酶能力強,穩定性好的特點,其本身亦為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含有多種維生素,參與體內代謝,促進消化功能,有利于小兒生長發育,嗜熱鏈球菌可迅速在腸道內定居,消耗分解過氧化氫,制造厭氧環境,抵御輪狀病毒致病因子侵襲與定殖,以達到治療目的,3種活菌聯用,療效顯著,服用方便,口味適宜嬰幼兒,無任何不良反應。重組人干擾素α-1b是一種廣譜的抗病毒制劑,對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明顯療效,干擾素是人體在外源或內源性誘生物作用下產生的一種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的低分子糖蛋白,通過增強機體細胞免疫活性和促進體內抗病毒蛋白合成的雙重作用發揮其生物學功能,不僅能夠抑制病毒復制而且可以調節免疫反應以及細胞生長和分化。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發揮作用:①通過抑制病毒進入細胞,抑制病毒蛋白的翻譯及病毒顆粒的裝配;②激活巨噬細胞及自然殺傷細胞;③增加細胞因子的產生和調節免疫球蛋白的合成;④通過與干擾素受體的結合進一步活化2'-5'寡聚A合成酶與蛋白酶,最終阻止病毒蛋白的轉錄,抑制病毒增殖當病毒感染人體后[5],機體產生干擾素的能力下降,加入外源性干擾素,可刺激免疫細胞產生內源性干擾素。干擾素是一種高度活性的糖蛋白,可激活多種胞漿酶,干擾病毒核糖及蛋白質合成達到抑制病毒復制的目的,且對宿主細胞產生持續數天的臨時抗病毒胞的活性,誘導淋巴因子的產生引起殺滅病毒的作用,增強機體抗病毒能力狀態[6]。同時干擾素又能增強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誘導淋巴因子的產生引起殺滅病毒的作用,增強機體抗病毒能力。干擾素能阻止病毒復制與繁殖的作用,能對輪狀病毒的復制與增殖起抑制作用,兩藥聯用既能阻止病毒的侵襲與定殖,干擾素又有抑制病毒復制,既能迅速改善癥狀,又能縮短病程,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與文獻
1 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1998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1998,37(4):239.
2 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究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3 吳斌,溫彩霞,黃妙輝,等.腹瀉小兒腸道雙歧桿菌含量變化及臨床意義.福建醫學院學,1996,30(2):164-166.
4 董宗祈,方鶴松.中國腹瀉高峰會暨兒童腹瀉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J].臨床兒科雜志,2004,22(6):415.
5 Ank N,West H,Bartholdy C,et al.Lambda interferon(IFN-lambda),a type Ⅲ IFN,is induced by viruses and IFNsand displays potent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select virus infec-tions in vivo[J].J V iro,2006,80(9):4501-4509.
6 陳慰鋒.醫學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