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補益肝腎 六味地黃湯 膝骨性關節炎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趨勢,骨關節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膝骨性關節炎(KOA)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展性老年性關節疾病。近三年來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滿意療效,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膝骨性關節炎患者94例,男女比為1:1.3,年齡40~66歲,病程4個月~8年。所有病例均符合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排除風濕、痛風、關節結核及其他骨關節疾病。
臨床癥狀、體征:主要表現為患者會感到膝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活動后疼痛減輕,甚至休息痛和夜間痛。膝關節疼痛早期癥狀輕微,以后逐漸加重,患者自訴長時間行走后蹲起或上下樓時不適感,或關節僵硬,如患者活動過多,關節腫痛,主動和被動活動時有磨擦音或摩擦感,部分患者嚴重時有關節畸形,膝關節有功能障礙。
X線、CT、核磁檢查:患者均做X線和膝關節CT及部分核磁檢查。①膝骨性關節炎早期<4個月病史短。X線片表現不明顯,膝部CT顯示關節間隙變窄,膝部核磁示軟骨下有損害,軟骨缺損或關節面不平。臨床表現為關節周圍疼痛為主,關節功能不受限,關節無畸形,關節內局限性內外側壓痛,行走時有疼痛或不適感。②膝骨性關節炎進展期4個月~8年病史長。X線片顯示關節下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軟骨下骨囊性變,髕骨關節面不光滑;膝部CT顯示骨密度增高,骨硬化;膝部核磁示軟骨鈣化明顯。患者膝關節有活動彈響和被動痛,主要見于髕股、膝內側和膝外側3個部分疼痛,關節功能受限,影響行走。
治療方法:證見關節疼痛,脛軟膝酸,活動不利,運作牽強,或有耳鳴、腰酸,舌淡、脈細或弱。治宜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熟地黃20g,山藥15g,懷牛膝12g,山茱萸12g,海螵蛸10g,續斷9g,狗脊15g,杜仲10g,海風藤10g,無花果12g。內服六味地黃湯加減,每日1劑,14天1個療程,一般治療3~4個療程。以滋補肝腎、補髓填精為主,隨患者體質不同加減,濕邪雍盛者加茯苓、白術;偏血虛加何首烏、雞血藤;畏寒者加附子、干姜;偏陽虛加淫羊藿、菟絲子;痛者加制川烏、草烏等。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骨性關節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行走有無疼痛、活動障礙、放射線檢查及相關癥狀和體征檢查評分標準[1],評析其治療效果。①臨床治愈:關節活動正常,對生活和工作無影響,臨床癥狀消失;②顯效:關節活動基本正常,對生活和工作不影響,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③好轉:關節活動有障礙,對生活和工作有一定限制,臨床癥狀減輕或有改善;④無效:疼痛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結 果
本組患者94例,治療時間3~8個療程。其中治愈52例(55.3%),好轉34例(36.2%),無效8例(8.5%),總有效率91.5%。
典型病例:患者,男,58歲,家住平陽縣某村。2012年11月初診,訴左右膝關節腫痛、僵硬感4個月,自認為“風濕”口服中成藥對癥治療效果不顯,近半個月勞累及活動明顯時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稍有緩解。局部檢查見左右膝壓痛和被動痛,關節活動有骨摩擦音或骨擦感,膝部CT顯示關節間隙變窄;膝部核磁示軟骨下有骨硬化;X線檢查示膝關節間隙變窄。中醫診斷:骨痹(肝腎虧虛)西醫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二便尚可,舌淡、苔薄,脈弦細,辨證為肝腎虧虛.治以補肝腎,強筋壯骨,方用內服六味地黃湯加減,14天1療程,日1劑,經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又服用1個療程,行走自如,癥狀和體征無,判斷標準為治愈。
討 論
中醫認為骨關節炎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以關節軟骨變性和再生為重要特點,男女均可發病。從本病研究看,本病的病理特征是透明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及骨質改變。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目前較為肯定的即從生物力學方面改變去解釋更普遍。膝關節生物力學平衡的改變導致關節應力的變化,引發軟骨的損傷和退變[2]。膝OA病理變化較為復雜,關節囊以及關節內和韌帶等組織的退變,因病情程度不同,患者的表現也不同。膝OA分原發性骨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性關節炎。原發性骨關節炎的發生關節軟骨變得脆弱,軟骨因承受不均壓力造成。繼發性骨性關節炎可因創傷、畸形疾病造成軟骨損害。膝OA發病原因尚不很清楚,但一般分為一般易感因素和機械因素。一般認為與體力勞動、絕經期前后婦女、身體肥胖及創傷、關節畸形等因素有關[3],屬中醫學痹證范疇。
膝OA發病緩慢,病程長,早期癥狀表現多輕微,早期軟骨變形在X線或CT檢查中顯示不清或顯示不出,而核磁共振檢查則有優勢,可以早期發現關節軟骨的病變[4]。實驗無特異性指標。膝OA早期以疼痛和僵硬為主,患者關節腫較多,主要由于滑囊增厚、關節積液、軟骨增生骨所致。一般患者均有骨摩擦感,主要原因是關節軟骨損傷。中醫藥在治療該病早、中期時效果明顯,具有不良反應少、療效好等優勢,但對患者膝OA的治療缺乏針對性,目前治療除對癥治療外,尚缺乏有效的方法。中醫藥治療骨性關節炎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臨床總結要進一步規范,但也應看到膝OA晚期可出現關節面下骨硬化、關節邊緣骨贅形成,骨端變形,骨刺明顯,可有關節游離體,藥物很難治療,應需手術矯形治療。另外,防止過度勞累,避免勞動強度過大,適當的關節活動鍛煉,有助于癥狀和關節功能改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7:127-129.
2 畢五蟬,等.膝關節載荷傳導紊亂所致關節炎關節軟骨退變[J].中華骨科雜志,1991,11(4):303.
3 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438.
4 陳志剛.關節病影像診斷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