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藥洗劑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兒1016例,分為治療組508例和對照組508例,比較其療效。結果:治療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中藥洗劑輔助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具有安全、方便、無痛苦、依從性高、經濟、療效顯著等優點。
關鍵詞 手足口病 中藥洗劑
近年來,為了縮短手足口病(HFMD)病程、減少并發癥,促進患兒早日康復,降低病死率。在常規診療的基礎上,采用自制中藥苦柏洗劑佐治手足口病,治療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兒1016例,診斷符合衛生部下發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臨床診斷病例標準[1]。其中男579例,女437例,男女比例1.32:1;年齡<1歲73例,1~2歲70例,2~3歲115例,3~4歲504例,4~5歲218例,5歲以上36例,平均年齡3.2±1.4歲;散居兒童171例,幼托兒童845例。有明確接觸史478例(47.05%)。1016例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508例和對照組508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差異、現均無統計學意義(P<0.01),具有可比性。見表1。
治療方法:兩組均按常規給予對癥支持,利巴韋林10~15mg/(kg·日),有細菌感染征象者予抗生素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苦柏洗劑治療。治療方法:將苦柏洗劑(由苦參、黃柏、白蘚皮、地膚子等8味中草藥配制),加水5000ml,煎煮20~30分鐘,待水溫適宜后給患兒泡手足及肛周10~20分鐘,1次/日,3天1個療程。
觀察指標:每天記錄兩組患兒體溫變化、皮疹消退、愈合的變化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相關標準擬定[2]。①治愈:用藥3天,體溫正常,皰疹干燥結痂,無滲液;②好轉:用藥3天,體溫下降37.5℃以下,皰疹大部分干燥結痂,可見少許皰疹存在;③無效:用藥3天,體溫沒有明顯改變,皰疹較前略有減少。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療效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患兒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比較:兩組患兒發熱、精神、食欲、皰疹結痂時間、住院天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治療組治愈率83.9%,對照組治愈率36%;治療組總有效率97.9%,對照組總有效率88.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3。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治療組患兒出現全身不良反應。
討 論
對于手足口病治療,中醫強調早期治療宜辛涼宣透,使病毒順制透發,急致熱毒遏伏,病毒內陷,引發變征。手足口病屬中醫“溫病”范疇。本病病因為外感濕熱病毒。目前西藥對治療手足口病尚無特效藥物。僅能對癥支持治療,少數重癥患者并發嚴重合并癥時,救治難度大。而我國傳統中藥在抗病毒治療方面有其特殊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中藥抗病毒有兩個途徑,一是直接滅活或抑制病毒;二是通過誘發干擾素或調節人體免疫功能而發揮抗病毒作用[3]。
自制中藥苦柏洗劑(由苦參、黃柏、白蘚皮、地膚子等8味中草藥配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除濕;通過泡浴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皮膚通透性,使藥物透過皮膚進入體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組在改善手足口病癥狀、退熱、皰疹愈合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1),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83.9%和97.9%,均高于對照組(P<0.01)。結果顯示,自制苦柏洗劑輔助治療手足口病可迅速控制發熱癥狀,加快皮疹消退、愈合,降低傳染性,效果顯著,患兒依從性好,值得在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S].2010.
2 國家中醫藥學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8.
3 肖中獻.抗病毒中藥綜述[J].河北醫學信息,1996,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