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血中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血糖過高,出現糖尿病,進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的一種常見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臨床上可出現多尿、煩渴、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重者容易發生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或血管、神經等慢性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將HbA1c檢測列入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診斷,為糖尿病診斷、風險預測、治療目標,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2]。本文對體檢者的HbA1c,GLU和IRI進行檢測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HbA1c>6.0%患者246例,男127例,年齡32~87歲,平均(50.61±12.35)歲;女119例,年齡35~89歲,平均(51.30±13.78)歲。
標本采集:受檢者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8ml,分別注入3個管子中:第一管2ml,EDTA-K2抗凝,用于HbA1c檢測;第二管3ml,促凝管,用于Glu檢測;第三管3ml,普通干燥管,用于IRI檢測,所有測定都需在2小時內完成。
方法、儀器與試劑: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參考值4%~6%,儀器HLC-723G8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試劑采自上海東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Glu采用葡萄糖氧化酶(GOD)法,參考值3.9~6.1mmol/L,儀器為奧林巴斯2700全自動生化儀,試劑采自北京利德曼生物有限公司;IRI采用直接化學發光法,參考值2.6~11.1mU/L,儀器為西門子ADVIA centaur,試劑采用杭州康順生物有限公司。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結果以(x±s)表示計量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將246例按HbA1c水平分為6.1%~6.5%,6.6%~8.0%,8.1%~10.0%和>10.0% 4個組,比較不同水平HbA1c、Glu和IRI的情況,可以發現HbA1c和Glu二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呈正相關性(r=0.9931,P=0.0069<0.05),隨著HbA1c水平增高,Glu也相應升高,具有統計學意義;HbA1c和IRI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有負相關性(r=-0.9876,P=0.0124<0.05)。見表1。
討 論
糖化血紅蛋白(GHb)是葡萄糖分子和血紅蛋白A組分的某些特殊部位分子經緩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應所形成的產物,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客觀指標。HbA與糖結合部分為HbA1c,未結合糖部分為HbA0。根據所結合的碳水化合物不同,GHb分為HbA1a1、HbA1a2、HbA1b、HbA1c[3],其中HbA1c約占HbA1的80%,是Hb的1條或2條β鏈氨基末端與葡萄糖羰基形成的穩定加成化合物[4]。空腹血糖(GLU)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飲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測定的值,反應胰島β細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胰島素是由胰島β細胞受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質的刺激所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
Glu是診斷、治療糖尿病的常用指標,但僅代表患者即刻血糖水平,受外界因素和體內環境影響較大,難以完全反映一段時間內的病情變化情況,對于病情波動較大及采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診斷就更加困難[5]。HbA1c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且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干擾不大。200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將HbA1c水平作為監測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標準。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制定了新的糖尿病診斷指南,將HbA1c檢測納入到2型糖尿病及其早期診斷中。新指南提出,HbA1c≥6.5%就可初步判斷為2型糖尿病,如果5.7%~6.4%,可診斷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原因,是21世紀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加強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一是2型糖尿病起病隱匿,往往在出現并發癥時才被診斷,其二是隨著糖尿病患者患病時間的延長,機體代謝紊亂若得不到很好地調整,可導致眼、腎、神經、血管和心臟等組織、器官的慢性并發癥,以致發生失明、下肢壞疽、尿毒癥、腦卒中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6]。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糖尿病的診斷效率,以便及時進行干預,改善患者的預后。
治療糖尿病及預防其并發癥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有效控制Glu水平。本文實驗得出HbA1c和Glu之間存在著正相關,與國內報道一致[7],HbA1c與IRI之間存在著負相關。Glu作為糖尿病的唯一監測指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Glu相比,HbA1c具有反映血糖水平更全面,能更好地預測并發癥,檢測方便、可靠穩定性強且變異性小的優勢。所以聯合檢測HbA1c和Glu可以互為補充,對糖尿病的診斷和監測有著重要臨床意義,能進一步提高糖尿病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性,更有利于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 馬小紅,莊愛周,李萌,等.杭州地區部分人群糖化血紅蛋白的調查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1):144-148.
2 邵坤銀.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診斷及監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122-123.
3 朱阿賓.糖尿病腎病78例糖化血紅蛋白的檢驗指標關系研究[J].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8,8(5):440-441.
4 索艷.糖化血紅蛋白測定方法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2):210-213.
5 劉志軍,譚東云,饒榮.糖化血紅蛋白聯合糖化血清蛋白檢測在鑒別高血糖性質中的應用[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1):67-68.
6 程欣,葉山東.糖化血紅蛋白診斷和篩查糖尿病的臨床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21):3308-3311.
7 于曉明,胡雪峰,梁春燕.聯合檢測血糖、血清果糖胺、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的意義[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3):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