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兒腦性癱瘓 家長 心理障礙 護理措施
腦性癱瘓是指嬰幼兒大腦未發育成熟之前,由于受到各種原因的非進行性損害或損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癱瘓及視覺、聽覺、言語行為、情感等障礙的一組綜合征[1]。腦癱患兒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沉重的經濟負擔,家長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護理的效果與患者的預后[2]。本文闡述了腦性癱瘓患兒家長普遍存在的恐懼、自卑、灰心、無助、逃避,甚至怨恨等不良心理表現,并指出了這些表現對家庭、患兒康復的危害性。并針對這些不良心理表現,提出了一些具體而積極的護理措施。
被確定為腦性癱瘓的患兒家長,通常的心理表現:①回避:認為醫生診斷錯了,不接受孩子患有腦癱的事實,甚至四處求醫,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②心情焦慮恐怖:認為天要塌下來似的,這是患兒被診斷為腦癱后家長最主要的,也是最先出現的心理狀態。③自卑:認為自己生了一個不健康的孩子,覺得“丟人”,甚至低人一等。④灰心喪氣:覺得生活沒興趣,事業沒奔頭,消極厭世。⑤猜疑心加重:對周圍事物特別敏感。遇見周圍的人低聲說話,總認為是議論與自己孩子有關的事,甚至對親朋的好言安慰,都認為是譏嘲。⑥情緒不穩:易因小事或稍有不滿而激動,發怒、悲傷、哭泣,有的甚至鬧離婚。⑦怕孤獨:不敢帶孩子出去,不愿和正常的孩子玩耍和交流,害怕別人譏笑議論,但又特別渴望親朋好友的關懷等。這些心理,都會影響家長對患兒的治療態度,不利患兒的康復治療。
為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醫務工作者在對患兒進行康復治療的同時,對家長的心理健康護理也不容忽視。主要護理對策包括:①幫助家長面對現實,耐心對家長講解病情,認識腦癱患兒的病因、臨床表現,提供確診腦癱的依據[3],讓患兒盡快接受治療。②主動與患兒家長溝通,及時準確地向腦癱患兒家長提供患兒的最新、最積極的康復治療信息,讓家長明白腦癱是一種常見疾病,通過治療可以治愈和有效改善病情,使家長樹立對患兒的康復信心。③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積極了解和傾聽患兒家長的述說,對其處境予以充分的理解及尊重,取得患兒及家長的積極配合治療。④重視患兒家長的心理活動,根據患兒的疾病不同、家長的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采取分別對待,淡化不良情緒的影響。⑤組織家長互動交流活動,向患兒家長講解患兒的病因、治療過程、預后、護理,讓家屬參與治療、讓療效好的家屬進行現場講說,交流康復治療的成功經驗,從而影響和帶動消極家長改善心理狀況,樹立患兒康復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 李星慧.兒科整體護理中對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J].職業衛生與病傷,2005,11(10):226-227.
3 劉躍琴.腦性癱瘓患兒家長心理分析及心理護理干預措施.首席醫學網,2009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