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消心痛 心絞痛 低血壓 休克
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以松弛血管平滑肌最為明顯,其抗心絞痛主要機制為降低心肌耗氧量,舒張容量血管減少回心血量。心室舒張末期,壓力降低及心室容積縮小,心室壁張力降低,減輕心臟前負荷,同時舒張小動脈使左心室射血阻力降低,而減輕心臟后負荷,從而使心肌耗氧量減少,增加缺血區心肌血流量[1]。舌下含服消心痛5~10mg,2~5分鐘起效,維持20~30分鐘,能舒張較大的心外膜血管及狹窄的冠狀血管,能促進側支循環形成,改善缺血區的血流供應。
病歷資料
病例1:患者,男,52歲。因頭暈頭痛伴心前區悶痛3天,加重1天,2009年12月10日入院。患者于3天前因情緒激動誘發,自訴頭暈、頭痛伴心前區悶痛,向左臂尺側及左小指放射,發作時,周身乏力,面色蒼白,10分鐘左右可自行緩解,今日無明顯誘因,又發作上述癥狀,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病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查體:T 36.5℃,P 88次/分,R 20次/分,BP 180/100mmHg,體格中等,發育適中,神清語明,聽診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率90次/分,心音清,律齊,無雜音。輔助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率,心電軸不偏,不正常心電圖,V1~V3 ST段壓低≥1mV。遵醫囑,給予氧氣吸入2~3L/分,消心痛10mg舌下含服。5分鐘后患者突然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出冷汗,呼吸急促,測BP 70/50mmHg,遵醫囑靜滴5%葡萄糖200ml,參麥注射液40ml,中流量吸氧4~6L/分,心電監測,血氧飽和度監測,患者休克臥位,床頭抬高20°~30°,床尾抬高15°~20°,保暖。患者繼而出現意識模糊,呼之不應,四肢冰冷,體溫不升,血壓測不清,心電監測顯示竇性心律不齊,雙側瞳孔等大、同圓,對光反射良好,無尿,遵醫囑另一路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多巴胺40mg靜滴,患者頭偏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3分鐘后患者意識逐漸恢復,四肢轉暖,BP 70/50mmHg,繼續遵醫囑抗休克治療。5分鐘后BP 80/50mmHg,10分鐘后血壓逐漸上升到90/60mmHg,30分鐘后,BP 120/60mmHg,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四肢轉暖,尿量>30ml/小時。
病例2:患者,女,72歲。因頭暈,胸悶,胸痛伴心悸1周,加重1天,2010年4月20日入院,患者自訴頭暈,胸悶,胸痛,活動時上述癥狀加重伴心悸,周身乏力,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史20余年,否認糖尿病、肝炎、結核病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T 36.2℃,P 108次/分,R 20次/分,BP 190/110mmHg,體格中等,肥胖,神清語明,聽診心音清,無雜音。輔助檢查:心電圖示:竇律心動過速,心電軸左偏,不正常心電圖,ST-T改變,遵醫囑吸氧3~4L/分,舌下含服消心痛10mg。2分鐘后,患者躁動不安,自訴心前區不適,面色蒼白,四肢冷,測BP 80/50mmHg,立即給予休克臥位,調節氧流量4~6L/分,保暖,保持呼吸道暢通,遵醫囑控點5%葡萄糖注射液200ml,參麥注射液40ml,監測心電、血壓變化。5分鐘后BP 80/50mmHg,患者意識清楚,繼續抗休克治療,20分鐘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BP 130/75mmHg,尿量正常。
討 論
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是治療各種類型心絞痛的首選藥[1],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而短暫的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舌下含服消心痛能迅速中止心絞痛的急性發作。其不良反應可有頭脹、頭暈、頭部跳動感,面紅心悸,血壓下降[2]。本文2例舌下含服消心痛10mg致低血壓休克,臨床不多見,但應引起重視,尤其患者在院外,一旦發生,如果搶救不及時,會造成嚴重后果,消心痛不可吞服,應舌下給藥,患者用藥前后均應測量血壓,嚴密觀察用藥后血壓變化及其他不良反應,如頭痛,顏面潮紅,直立性低血壓等,患者應采取坐位,半坐位或臥位,并緩慢更換體位,如發生低血壓,應減少用量或改用中長效硝酸類制劑,緩解劑口服,油膏或橡皮膏貼敷胸前及上臂皮膚等,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羅躍娥.護理藥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8-129.
2 李振宗,朱漢熙.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