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護理心理學 臨床應用
護理心理學就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把護理學與心理學緊密結合,指導醫護人員依據患者的心理活動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好護理工作。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廣大醫護人員不僅要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熟練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有針對性地護理好各類患者,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增強醫護者的本領。為了更好地將護理心理學應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診斷患者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情況,對患者實施計劃護理
要使護理心理學和臨床護理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要考慮患者在這種病情影響下可能出現什么樣的心理狀態,然后再根據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護理計劃,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患者住院后,護士人員可以通過觀察法和交談法的形式,與患者進行情感交流,關注患者病情,與患者進行思想交流,建立起與患者相互信賴、互相合作的關系[1]。
通過與患者交談、向患者親屬和來院探視人員了解患者發病前的性格特點及家庭環境、文化水平、生活習慣。
通過向主管醫生詢問及查閱病歷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發病前的特質,從而掌握患者在患病后所引起的各種心理反應,找出患者需要解決的問題,制定護理計劃,采取恰當護理措施。
醫護人員要不斷觀察患者疾病及心理上的變化情況,及時修訂護理計劃,保證護理計劃動態化,從而及時掌握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獲得最佳護理效果。
掌握干預患者心理活動的理論和方法
患者的心理活動寓于每個患者的頭腦之中[2],完全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是有一定困難的,但他們的心理活動都會不自覺地表現在他們的言談舉止中,患者對疾病和其他事物都有自己的見解,通過采取恰當的方法完全可以干預患者的心理活動。因此,護理心理學不僅要研究患者的心理活動規律,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干預心理活動的方法。
通過醫護人員權威性的勸說和解釋可以改變患者對病情和事物認知方式;通過醫護人員真誠的服務態度可以轉變患者的情緒狀態;真情的鼓勵和支持可以使患者精神振作;熱情巧妙的暗示可以使患者按照醫護人員的意志行事;通過提升護士自身良好的醫德以減少患者的顧慮,增強對醫護人員信任;通過一系列干預患者的心理活動的理論和方法,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治療、預防和護理,使其早日恢復健康。
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
患者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亂,大都存在情緒穩定性差、對自身行為控制力降低的現象。開展心理護理的目的就是通過美好的語言、友善的態度、愉快的情緒、良好的環境使其緊張的心理狀態得到松弛,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注意:醫護人員應避免說教式的勸慰,避免和患者辯論,主要是取得患者的信任,啟發患者敞開心扉;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方式,要因人而宜,不能統一模式,統一方法,要靈活運用心理護理的理論;醫護人員言行要謹慎,要科學委婉恰當地回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要減輕患者受打擊的程度;要懂得尊重患者人格,應讓患者對交談有思想準備,不感到突然和勉強,如果因病情注意力不集中,處于焦慮、抑郁、憤怒中,或患者對護士不信任時,不宜正式交談;與患者非正式的談話內容,不可表露厭煩、否定的對立情感,對患者的許諾要兌現,對于辦不到的事應耐心解釋,不可敷衍、做出不切實際的承諾;為患者進行任何治療與護理均應告訴患者治療護理的理由及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掌握護理心理學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掌握護理心理學是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需要,醫護人員服務的對象是患者,患者是復雜心理活動的人,要想為患者服務好,就必須了解患者心理活動,依據患者心理活動規律采取恰當護理措施。因此,醫護人員要想真正把護理心理學與臨床護理工作結合起來,應做到:具備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和道德觀,具備基本的人文關懷和對他人利益、健康的關心態度和能力;掌握心理學理論知識,能夠以理論為指導,結合醫療護理程序,根據患者身體、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發展等方面狀況提供適合其健康需要的身心護理的能力;熟練掌握護理基礎知識和醫學專科領域知識,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以適應護理工作需要,具備判斷性思維的技巧,使用科學方法計劃、制定護理措施;具備掌握心理調查、心理測評與建立心理檔案的應用技能;具備靈活運用語言工具在醫療服務中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具有分析能力,實現治病救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于春燕.開展心理護理的幾點做法和體會[J].前衛醫藥雜志,2001,17(3):209-210.
2 田晶.臨床護理當中護理心理學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