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3
骨質疏松定義
關于骨質疏松的定義,早年一般認為全身骨質減少即為骨質疏松。隨著醫學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于骨質疏松的認識也逐漸的深入。通過世界各國專家在國際骨質疏松研討會中多次的討論,最終對骨質疏松給予了世界公認的明確定義。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退化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1]。
骨質疏松癥(OP)是臨床常見的骨疾病之一,有資料表明骨折疏松癥的疾病轉歸中最嚴重的就是骨質疏松性骨折[2]。因為骨質疏松而造成的骨折,不僅影響患者家庭及個人的生活,也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的調查結果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約20%,女性患病率約40%~50%[3]。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增速快,決定了骨質疏松癥及其導致的骨折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重的公共健康問題。過去我們認為骨質疏松與血脂紊亂、糖尿病、高血壓這一類老年多發病和常見病是各自獨立的疾病,二者之間并不存在密切的聯系。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卻發現,骨質疏松與高血壓以及糖尿病在病理生理機制方面有相似之處,疾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4~6]。
骨質疏松與多系統疾病的關系
骨質疏松與骨折:骨質疏松常常會導致脊椎壓縮性骨折、橈骨遠端骨折以及髖部骨折。骨折患者由于長期的臥床以及肢體制動,肢體負重減少或不負重,傷肢骨礦物質丟失又會進一步的導致繼發性骨質疏松,從而導致骨折患者再發骨折的風險大大增加,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原發性骨質疏松在脊椎是明顯的,其造成的微骨折可使椎體變形,即使輕微的外傷(如扭傷、坐倒在地等),都可能會發生椎體的壓縮性骨折,使患者產生嚴重的腰背疼痛,患者必須臥床,而臥床又會加重骨質疏松,大大增加患者再骨折的危險性[7]。骨質疏松性骨折中程度最重的是髖部骨折,髖部骨折導致的死亡和殘廢較其他骨折多見,并且輕度外傷便可引起骨折。橈骨遠端骨質是以松質骨為主,因此橈骨骨折是骨質疏松發生較早的部位。跌倒時手掌著地,橈骨遠端直接受力而發生橈骨的骨折。
骨質疏松與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疾病與骨質疏松相關聯的機制可能是:骨質疏松時,甲狀旁腺激素(PTH)逐漸上升作用于破骨細胞使破骨細胞向成骨細胞轉化減少的,增加骨溶解,導致骨鈣動員入血,體循環中的鈣沉積在動脈壁內膜則會造成血管壁的粥樣硬化及鈣化。血清中TC、TG、HDL-C、LDL-C代謝紊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在動脈硬化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血脂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重要脂質成分,可促進血栓的形成。冠心病患者動脈硬化不但能夠引起體內重要臟器(心、腦、腎等)的病理變化,而且也會造成骨組織的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骨礦物質含量的下降,嚴重時還會導致骨質疏松[8]。
骨質疏松與高血壓:臨床觀察研究發現在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中有63%的患者股骨頸骨密度降低,72%的患者存在脊椎腰段骨密度降低現象[9]。高血壓與體內的骨量丟失有關,高血壓人群中高鈣血癥的現象多見,血壓與骨鈣蛋白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性,提示高血壓患者可能存在骨代謝異常。高血壓與骨質疏松癥之間的關聯性機制有以下幾方面: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參與血壓調節,調節因子血管緊張素Ⅰ與Ⅱ同時也是調節破骨細胞骨吸收的因素之一,骨組織中可能存在RAAS系統調節骨吸收。血管緊張素Ⅱ可調節骨重建中毛細血管增殖與成骨細胞的骨形成。
骨質疏松與糖尿病:關于糖尿病合并骨密度(BMD)下降及骨質疏松(OP)的發生常有文獻報道[10,11],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中存在骨密度降低的現象。眾多因素都可以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BMD減少:①高血糖引起的滲透性利尿,導致人體內的鈣、磷排泄增加,使鈣、磷代謝紊亂而影響骨代謝。②成骨細胞表面存在胰島素受體,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的相對缺乏可引起骨基質的成熟和轉換能力下降,從而引起骨基質的分解以及鈣鹽的丟失,形成骨質疏松。胰島素還可以通過促進1,25(OH)2D3合成從而起到促進骨細胞合成的作用。另外胰島素還能促進腎小管對鈣、磷重吸收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缺乏,導致尿中鈣和磷排出增加[12],對骨細胞的合成有負面影響。③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減少。所以積極控制好血糖,對控制BMD下降以及OP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骨質疏松與腦卒中:中風患者髖關節股骨骨折發病率增加,可能跟中風患者偏癱側骨密度與骨量明顯降低有關。中風患者早期的骨質減少可能是由于偏癱側肢體廢用引發骨吸收增加所導致的。研究結果顯示,中風患者中血清PTH、降鈣素、酸性磷酸酶含量高于正常組;中風患者血清PTH顯著提高17%且與降鈣素水平呈正相關[13]。血清1,25-羥化醇含量低于正常組且與中風患者偏癱側骨量降低呈負相關。骨質疏松的女性更容易發生中風和類似充血性心臟衰竭和胸部疼痛等心血管疾病,可能是由于破骨細胞促使鈣質在動脈沉積而形成血栓。
骨質疏松與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由于肺功能下降導致活動后易氣短,因此患者運動減少,經常處于半臥床狀態,患者接受日照的時間就會相應減少,導致紫外線的吸收不足,皮膚內7-脫氫膽固醇轉化成的維生素D減少。國外早期的一項研究指出[14],約有20%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出現維生素D缺乏,從而通過減少鈣吸收導致骨密度的降低。另外一項Bolton等人的研究發現[15],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對照組骨密度水平低,其表現是增加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導致骨量丟失,從而引起骨質疏松。另外,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由于長期反復呼吸道感染,造成肺泡壁的破壞,降低肺彌散功能,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出現低氧血癥,導致成骨細胞活性的降低,骨鈣含量減少,引起骨密度下降。
骨質疏松與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骨質疏松癥和AD均屬于老年退行性疾病,婦女絕經后發病率明顯增加。伴隨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群中骨質疏松癥和老年性癡呆發病率明顯上升。有研究報告提示,在絕經后特別是有髖部骨折史的婦女中,AD的發病率很高。國外有研究表明[16],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骨量丟失率與載脂蛋白E等位基因之間存在相關性,認為Apo E4可能是髖部骨折的重要遺傳基因。骨質疏松可能為促進老年性癡呆發展的疾病之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人體常年缺鈣引起的負鈣平衡和骨量丟失,導致骨骼中的鈣向血液以及細胞內轉移。1984年Disterboft等研究者首次提出了AD發病的鈣假說機制[17],認為神經細胞內的生理Ca2+濃度是維持機體正常功能所必須的,如果細胞Ca2+濃度持續升高將會導致細胞損傷,為AD神經性病變提供最后共同通路。早期測定骨密度,并且對低骨量人群采取干預治療,可能會提高AD的防治效果。
隨著醫學的進步,人的壽命愈發延長,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的風險逐漸增加,由骨質疏松帶來的疼痛,并易引發骨質疏松性骨折。同時,由于眾多因素都可以影響骨質的代謝,加重了骨質疏松的發生,使骨質疏松癥本身及其帶來的不良后果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為此,我們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定期骨密度等測定來及時發現骨質疏松,以實現骨質疏松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止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和發展,并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減輕患者的痛苦,以利于提高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18]。
參考文獻
1 劉璠.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實用老年醫學,2010,24(5):356.
2 黃杰烽,鄧友章,萬凌屹.髖部骨折與老年骨質疏松[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0):127-129.
3 程月華,吳建華,盧慧敏,等.上海市居民經3年干預后骨密度值測定及骨質疏松患病率的調查[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4,10(3):296-298.
4 劉忠厚,楊定焯,朱漢民,等.中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5 王薇,吳兆蘇,趙東,等.北京24~65歲人群1984年~1999年體重指數和超重率變化趨勢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4):272-275.
6 張詠梅,林華.冠心病和骨質疏松[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1):266-268.
7 劉忠厚.骨質疏松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99-209,672-678.
8 劉石平,伍賢平,廖二元,等.成年女性體表面積與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關系及其患骨質疏松的風險[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3):306-310.
9 Tsehopp O,Schmid C,Speich R,et al.Pretransplantation bon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Chest,2006,129:1002-1008.
10 王毅,黃姝.2型糖尿病骨密度變化及相關因素初探[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1,(1):39.
11 翁建平,余斌杰,張瑞東,等.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變化及其主要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2):73.
12 馮玉欣,逢力男.糖尿病與骨質疏松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1999,19(3):132.
13 Oizumi K,Fujimatsu Y.Role of the parathyroid gland on bone mass and metabolism in immobilized stroke patients.Kurume Med J,1998,45:265-270.
14 Shane E,Silverberg SJ,Donovan D,et al.Osteoporosis in lung transplantation candidates with end-stage pulmonary disease.Am J Med,1996,101(3):262.
15 Bolton CE,Ionescu AA,Shiels KM,et al.Associated loss of fat-freemas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70(12):1286-1293.
16 Cauley JA,Zmuda TM,Yaffa K.A1Mic variation at Apo E4 all elegenelocus is associated with hip bone loss and fracture.Bone Miner Res,1997,12(suppl):293-300.
17 Disterboft JF,Gispen WE,Khaehaturian ZS.Calcium hypothesis of aging and dementia.Ann NY Acad Sci,1989,747:1-8.
18 Waring SC,Rocca WA,Petemen RC,et al.Post menopausal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risk of AD:a population-based study.Neurology,1999,52:96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