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8
摘 要 目的:探討前交通動脈瘤出血急性期開顱手術治療方法及預后。方法:回顧性分析縱裂入路開顱夾閉治療16例前交通動脈瘤出血急性期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隨訪時間3~36個月,平均隨訪24.6個月,效果良好。結論:前交通動脈瘤出血急性期可采用腰池置管引流腦脊液,降低顱內壓,經縱裂入路開顱夾閉動脈瘤,手術安全,可以減少對腦組織的損傷。
關鍵詞 前交通動脈瘤 蛛網膜下腔出血 開顱手術
資料與方法
2010年5月~2013年6月收治前交通動脈瘤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38~76歲,平均56.5歲;突發頭痛4例,頭痛伴嘔吐12例,入院時Hunt-Hess分級2~3級14例,4級2例。
影像學檢查:入院患者急診行頭顱CT檢查,頭顱CT可見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前患者均行頭顱CTA檢查,明確診斷為前交通動脈瘤。
手術方法:全身麻醉,先行腰池穿刺置管,放出少許血性腦脊液,閉管。患者仰臥位,頭皮冠狀切口,右額游離骨瓣5cm×6cm,中線暴露矢狀竇,開放腰池引流管放出血性腦脊液,降低顱內壓,沿縱裂入路暴露動脈瘤并用合適的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
結 果
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情況:縱裂開顱手術16例,開顱術后繼發出血2例,術后腦腫脹行去骨瓣減壓1例,術后腦積水1例,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
例1:患者,女,45歲,突發頭痛伴嘔吐1小時入院,頭顱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頭顱CTA檢查發現前交通動脈瘤,發病3天行動脈瘤夾閉手術,術后患者恢復順利。
患者術后隨訪:隨訪時間3~36個月,平均隨訪時間24.6個月,除1例患者需要照顧外,其他患者均能自理生活。
討 論
前交通動脈瘤是顱內最常見的動脈瘤之一。開顱夾閉動脈瘤可以降低動脈瘤破裂出血風險,減少死亡率。前交通動脈瘤好發于前交通動脈復合體,復合體周圍毗鄰結構復雜,包括額葉直回,視交叉,下丘腦等結構,其解剖復雜,并且很多分支動脈供應重要的神經結構,主要有回返動脈及胼胝體中央動脈供應尾狀核,殼核,內囊,下丘腦等重要核團[1]。影響動脈瘤術后的因素比較多,入院時Hunt-Hess分級、GCS評分,年齡>60歲,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動脈瘤直徑>15mm為手術預后不良因素[2]。
前交通動脈瘤破裂出血,血管痙攣比較重,并且可以引起嚴重的顱內壓增高,病情往往比較復雜,單純開顱動脈瘤夾閉比較困難,容易引起腦組織損傷,加重術后腦水腫。我們采用術前腰池置管引流以降低顱內壓,使腦組織塌陷,手術易于進行。動脈瘤指向后和指向下的病例以及動脈瘤位于雙側大腦前動脈A2段之間的病例,采用經翼點入路手術夾閉動脈瘤往往比較困難,術中要切除部分額葉直回腦組織,手術中對大腦前動脈及周圍重要血管的騷擾也比較重,對于這類患者,采用經縱裂入路手術夾閉動脈瘤,手術比較容易,術中可以直視動脈瘤,并且沒有血管和腦組織的阻擋,手術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鄭立群,鐘鳴,徐渭,等.前交通動脈瘤并發顱內血腫外科治療體會[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3,29(3):224-226.
2 孟國路,趙繼宗,王碩,等.影響顱內動脈瘤手術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北京醫學,2003,25(6):36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