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16
2012年2月~2013年2月對200例患有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的患者進行胃鏡篩查,查出胃癌患者16例,皆為中晚期胃癌,現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00例,年齡50~80歲,長期有上腹不適癥狀,經門診彩超證實患膽囊炎、膽囊結石,患病時間1~10年,間斷給予藥物對癥治療,癥狀時輕時重,未行胃部胃鏡及超聲檢查。期間有1例患者行膽囊切除術后1個月,患者仍感胃部不適,來行胃鏡檢查,發現胃竇前壁有一2.5cm×2.7cm潰瘍隆起面,經取檢病理定性確診為胃腺癌。2012年2月對年齡超過40歲的慢性膽石癥患者進行胃鏡普查,發現胃良性病變160例,惡性胃癌16例。
討 論
臨床特點:慢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比較多見,以成年人為主,女性多于男性,由于膽囊長期發炎,膽囊壁會發生纖維增厚、瘢痕收縮、造成膽囊萎縮,主要表現為,膽絞痛,右上腹不適、疼痛,大多患者伴有胃痛不適。胃癌早期癥狀不典型,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有較差性,易忽視。胃癌晚期可出現貧血、黑便、消瘦,上腹痛、食欲減退、淋巴結轉移等癥狀,患者及醫生容易想到合并癥的可能,易于診斷。
合并胃癌漏查、晚查原因分析:首先大多數膽石癥患者表現為食欲減退,膽絞痛,右上腹不適、上腹痛等,其胃痛表現常用膽結石可引發胃痛來解釋,以致大多數患者不接受胃鏡檢查,而貽誤胃癌的早期診斷。其次由于胃癌早期癥狀不典型,無特異性,也易致臨床醫生及患者放松警惕,不考慮胃鏡檢查。部分患者經膽囊切除后,仍覺胃痛不適,才考慮行胃鏡檢查,結果發現原來還有胃癌存在,再續治療較為麻煩。
對膽石癥患者,長期有胃痛不適者,除常規定期超聲檢查肝膽外,亦應定期行胃鏡檢查,常規胃鏡檢查常發現合并有胃良性或惡性病變,可以給臨床治療提供方便,特別對于40歲以上將行膽囊手術的患者,術前應常規行胃鏡檢查,以免發生膽囊切除后,才發現有漏診現象。
對于不能耐受胃鏡檢查的患者亦可行胃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便對胃內情況做一大概了解,超聲檢查作為一種非創性的診斷方法,可以給臨床提供胃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態,有時尚能估計病變對胃腸壁的侵犯程度,尤其是能夠了解相鄰及遠端臟器的轉移情況,彌補內鏡及X線檢查的不足,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依據,這是超聲檢查胃癌的獨到之處。做超聲檢查時由于胃、腸腔氣體的干擾,常需飲水500~1000ml,利用液體、氣體的流動擴大聲窗輔助檢查,患胃壁不規則增厚,呈現靶環樣和假腎樣低回聲團塊、局部蠕動減弱,排空延退,內腔狹窄或擴張是超聲診斷胃腫瘤尤其是胃癌的主要依據。對于早期病變缺乏特異性,如發現胃壁增厚仍需做胃鏡檢查,取標本病理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