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27
摘 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孕三烯酮片2.5mg,每周2次口服,連續6個月;用藥期間每個月復診。結果:觀察組完全緩解46例,部分緩解3例,復發1例,對照組完全緩解26例,部分緩解12例,復發12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妊娠9例,妊娠率60.0%,對照組妊娠3例,妊娠率21.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顯著,患者妊娠率高。
關鍵詞 腹腔鏡手術 子宮內膜異位癥 米非司酮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生育期婦女,近年來,其發病率有上升趨勢[1],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甚至影響到患者的生育。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取得了新的進展,近年來,在此基礎上聯合藥物進行治療療效更佳顯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00例,隨機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29.8歲;臨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16例,Ⅲ期10例,Ⅳ期5例;臨床癥狀:表現為月經紊亂41例,卵巢囊腫14例,不孕15例。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28.9歲;臨床分期:Ⅰ期20例,Ⅱ期17例,Ⅲ期9例,Ⅳ期4例;臨床癥狀:表現為月經紊亂40例,卵巢囊腫15例,不孕14例。兩組在年齡、臨床表現、臨床分期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方法:對照組應用腹腔鏡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其方法:在全身麻醉下手術,先在腹腔鏡下全面探查腹腔內行臨床分期,分離粘連,基本恢復盆腔解剖結構,行卵巢內異癥囊腫剔除術,盆腔內異癥病灶剔除術,不孕癥患者同時行雙側輸卵管美藍通液術,輸卵管遠端堵塞者行輸卵管造口術,術后用生理鹽水和甲硝唑液反復沖洗腹腔,盆腔創面抹黏停靈,用抗生素防感染。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孕三烯酮片2.5mg,每周2次口服,連續6個月;用藥期間每個月復診,隨訪24個月。
療效判斷標準:①臨床完全緩解:指原有疼痛癥狀緩解,盆腔觸痛結節消失;②臨床部分緩解:指原有疼痛癥狀程度減輕和(或)盆腔結節縮小、變軟、觸痛減輕;③復發:原有疼痛癥狀復發和(或)B超檢查示卵巢出現囊性腫塊≥2cm,邊界欠清晰,內有稀疏光點,囊液稠厚,或出現較密集粗光點的混合性腫塊,觀察3個月不消退。停藥后每6個月進行1次療效評價,米非司酮組術后疼痛癥狀和體征部分緩解,經治療后完全緩解的病例,歸入完全緩解。
結 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完全緩解46例,部分緩解3例,復發1例,對照組完全緩解26例,部分緩解12例,復發12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經過治療兩組妊娠情況比較:觀察組妊娠9例,妊娠率60.0%,對照組妊娠3例,妊娠率21.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 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2],切除雙側卵巢是根治最理想的方法,但大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要求保留卵巢功能甚至生育能力,成為臨床婦科治療的一大難題。原因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種植的內膜和間質組織具有侵蝕性和發展性,手術是細胞消滅性的,如果手術保留卵巢激素的分泌功能,殘留病灶會由此復發。有研究報道保守性手術的復發率約50%[3]。因此,眾多專家主張手術結合藥物治療[4]?,F階段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物治療機制主要為抑制垂體和卵巢功能,使子宮內膜萎縮水腫而引起閉經,異位病灶發生壞死吸收,從而有效地控制術后殘存病灶,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5]。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完全緩解46例,部分緩解3例,復發1例;對照組完全緩解26例,部分緩解12例,復發12例;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妊娠9例,妊娠率60.0%;對照組妊娠3例,妊娠率21.4%;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腹腔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顯著,患者妊娠率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郎景和,冷金花,周應芳,等.子宮內膜異位癥[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6,15(3):161-172.
2 Kharfi A,Akoum A.Correlation between decreased type-Ⅱ interleukin-Ⅰ receptor and increased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Ⅰ expression in the endometrium of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Am J Reprod Immunol,2001,45:193-197.
3 馬成斌,劉平,謝暉亮,等.米非司酮對保守性手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效果的觀察[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6,14(2):138.
4 Donnez J,Donnez O,Squifflet J,et al.The concept of adenomyotic disease of 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 is born.Gynaecological Endoscopy,2001,10:91.
5 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研究與設想[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38(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