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34
摘 要 目的:觀察黛力新聯合降壓藥治療高血壓伴焦慮、抑郁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入選的40例患者在給予常規降壓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黛力新,經4周治療,收縮壓均值由治療前175.3±9.7mmHg到治療后收縮壓均值134.5±3.4mmHg(P<0.05),舒張壓均值由106.2±4.8mmHg到治療后舒張壓均值86.7±2.7mmHg(P<0.05)。結論:黛力新聯合降壓藥有利于高血壓伴焦慮、抑郁患者的血壓控制。
關鍵詞 黛力新 高血壓 焦慮 抑郁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持續升高為特征的進行性心血管綜合征。對于血壓的控制,目前藥物治療仍處于高血壓治療的主導地位。降壓藥物的合理聯用可增強降壓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但有些高血壓患者盡管使用3~4種降壓藥物,仍不能使血壓達標,其中精神因素不容忽視。本課題旨在觀察高血壓伴焦慮、抑郁患者聯合應用黛力新后血壓的變化情況。
資料與方法
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高血壓診斷標準,選擇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診斷為2級高血壓以上伴焦慮、抑郁患者80例,正在口服貝那普利和氫氯噻嗪作為基礎降壓治療,排除繼發性高血壓、糖尿病,其他精神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嚴重疾患者。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均4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血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基礎上加用黛力新1片/次,2次/日,早中服用,4周后觀察。
焦慮抑郁指征:參照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和心臟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SSS)。根據患者臨床特征和心理量表測量結果,觀察黛力新與降壓藥物聯合應用對高血壓伴焦慮、抑郁者的血壓影響。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內、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聯用黛力新的觀察組與單純降壓藥物治療的對照組,兩組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 論
在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發展中,高血壓的遺傳作用不光體現在水鹽代謝異常,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及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上,還表現在容易發生負性情緒反應的潛質,而長期反復的精神刺激或負性情緒,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大腦皮質、丘腦下部及交感腎上腺系統激活,逐漸產生血管系統的神經調節功能紊亂,最終發生持續性高血壓病。研究顯示焦慮、抑郁是一種慢性應激狀態,能導致機體持續分泌腎素、腎上腺素等,使機體長期處于亢進狀態[1],當患者處于抑郁或焦慮狀態時,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和代謝產物均會明顯增加。明顯的焦慮、抑郁是高血壓發生發展的獨立預后因素并可影響抗高血壓藥的療效。需要注意的的是緊張反應和焦慮、抑郁都會使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應激能力加強,不同之處前者可作為良性應激調動人體潛能,具有一定的時限性,后者往往使患者不能適應機體的調節反應,致使原本正常的應激反應逐步演變為病理狀態,使得原應短期存在的現象持久起來。具有高血壓遺傳因素的人處于心理社會應激或情緒應激時,人的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功能失調,通過自主神經及內分泌途徑使全身細小動脈痙攣,血壓升高[2],有研究發現恐懼、焦慮時腎上腺素分泌相對增加,心輸出量增加收縮壓上升,焦慮或憤怒情緒外露時,血液內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外周阻力增加,舒張壓升高[3]。
黛力新是三環類抗焦慮抑郁的復合制劑,每片含氟哌噻噸0.5mg、美利曲辛10mg。氟哌噻噸為硫雜蒽類藥物,小劑量作用在突觸前膜多巴胺自身調節受體,促進多巴胺的合成和釋放,使突觸間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發揮抗焦慮、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為新型環類藥物,可抑制突觸前膜對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再攝取,提高突觸間隙中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的含量,具有抗抑郁作用,兩種成分合用具有協同作用,可治療各種焦慮抑郁狀態[4]。本課題證實,對高血壓并存在焦慮、抑郁患者,聯合使用黛力新,有利于的血壓進一步控制。
參考文獻
1 Zobel AW,Nickel T,Sonntag A,et al.Cortisol response in the con-bined dexamethasone/CRH teat as predictor of relapse in patients with emitted depresaion:a prospective stuay[J].J Paychiatfic Res,2001,35:83-94.
2 王福軍,向紅菊,石翔.黛力新對高血壓病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9,12(18):566-567.
3 武士云,朱繼來,宋衛東.黛力新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觀察[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7,16(6):568-570.
4 王莉青.黛力新[J].中國新藥雜志,1999,8(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