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50
摘 要 目的:通過針刺結合腦循環治療儀對孤獨癥患兒進行治療,提高孤獨癥患兒的認知能力及社會性言語交流,減少異常行為。方法:將患兒分成兩組,一組予以孤獨癥單純康復訓練(包括早期教育及語言訓練、感覺統合訓練)作為對照組,另一組在單純康復訓練基礎上采用針刺頭部穴位+腦循環電刺激治療作為觀察組,兩組均在3、6、9個月進行療效評估。結果:觀察組療效指數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結合腦循環治療儀治療孤獨癥能有效促進患兒認知發育及社會性言語交流,減少異常行為,改善預后。
關鍵詞 針刺 腦循環治療儀 孤獨癥 療效
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是一種起病于嬰幼兒時期,以社交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為主要臨床表現心理發育障礙性疾病,是廣泛發育性障礙中常見的一個亞型,多數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1]。目前多采用特殊教育訓練為主,西醫近年來試用傳統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等進行生物醫學干預,中醫界將自閉癥列為疑難雜癥之一,進行了經絡穴位按摩、中藥、針灸等多種努力,但收效甚微。我們采用針刺結合腦循環治療儀治療孤獨癥,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同時實施干預,取得一定效果。
資料與方法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住院患兒,均符合CCMD-3孤獨癥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2例。其中男49例,女1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方面相匹配,病程6~12個月,平均8.5個月,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
方法:將符合CCMD-3孤獨癥的診斷標準的患兒分成兩組,一組予以孤獨癥單純康復訓練(包括早期教育及語言訓練、感覺統合訓練)作為對照組,另一組在單純康復訓練基礎上采用針刺頭部穴位+腦循環電刺激治療作為觀察組。早期教育及語言訓練、感覺統合訓練每天各1次,3個月1個療程;腦循環電刺激每次30分鐘,1次/日,每20天休息10天,60次1個療程,針刺3次/周,每針刺10次休息15天,共針30次1個療程。
療效評價方法:治療前后采用0~6歲兒童智力發育診斷量表(發育商),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ABC)對患兒進行認知功能及社會性言語交流、異常行為檢查。
統計學處理:數據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設定P<0.05有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孤獨癥患兒療效的差異,將兩組孤獨癥患兒療效進行相關分析。
結 果
兩組患兒發育商及ABC分值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有明顯差異,見表1。
討 論
聯合國發布的數據表明,自閉癥的發病率1/150,男女比例約3:1~4:1,女孩癥狀一般較男孩嚴重。本癥預后大多不良,往往殘留行為障礙,以致適應困難,不能獨立生活,僅少數人年長后,能適應社會生活。預后與智力水平有關,智力障礙嚴重者預后差。傳統的孤獨癥治療是以特殊教育訓練為主,療效欠佳,花費大,時間長,家長大多不能有效堅持,治療依從性差。腦循環治療儀是我國近年興起的,它采用生物信息模擬技術及計算機軟件技術合成脈沖組合波形,通過黏貼于兩耳側乳突的電極貼片,無創引入小腦頂核,對人的腦部進行電刺激治療,可激活條件性中樞神經源性神經保護抑制病灶周圍電活動及神經元興奮毒性損害、神經凋亡等多種性質的損害,促進神經組織的結構重建,改善認知功能[2]。腦循環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能夠穿透顱骨及血腦屏障,將仿生電波送達大腦深部,改善腦微循環,啟動腦內源性神經保護機制,保護神經細胞,促進神經恢復,穩定大腦細胞膜的電性奮性,并且無痛、無不良反應,非常適合孩子治療。而針刺可通過網狀結構非特異投射系統改變皮層神經元的興奮水平。可隨皮層功能狀態不同適當調整皮層興奮過程,使之協調平衡[3]。可使孤獨癥患兒的極度孤獨,感情淡漠得到顯著改善,增加與人目光對視交流、減少自言自語。可促進患兒改善交流態度,主動與人進行語言交流。因此,針刺結合腦循環治療儀治療孤獨癥能取得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吳希如,林慶.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 董為偉.電刺激小腦頂核與中樞神經源性神經保護[J].中國工程科學,2001,3(11):32-38.
3 劉振寰,等.頭針治療小兒孤獨癥的臨床研究.中醫治末病與亞健康高峰論壇暨首屆亞健康經絡調理學術研討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