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山東省12個主推大花生品種為試材,研究干旱條件(播種至開花下針期不澆水)下各品種的表現,篩選出4個適宜菏澤生態條件栽培的抗旱品種,其主莖高平均36.1 cm,側枝長平均39.6 cm,主要農藝性狀間表現出正相關性;不抗旱品種營養相關性狀與產量相關性狀表現為負相關。
關鍵詞:花生;干旱;品種篩選;菏澤
中圖分類號:S565.203.4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0-0038-03
我國食用植物油60%以上依賴進口,發展花生對保障植物油供給安全、促進出口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1]?;ㄉ巧綎|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創匯產品。生產中不規范的栽培模式、栽培技術及品種選擇不當是制約花生生產水平的主要因素[2]。菏澤市地處黃河故道,花生是該區域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6×104 hm2。其花生田為砂壤或輕砂壤,土層深厚,保肥保水能力差;花生苗期到開花下針期間常年雨量偏少易造成“伏旱”。針對這一現狀,我們以山東當前主栽花生品種為試材進行前期抗旱性鑒定和品種篩選試驗,以期選出較為優異的適宜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選用當前山東主推大花生品種青花7號、花育19號、花育22號、花育25號、花育33號、臨花6號、山花7號、山花9號、山花11號、濰花8號、濰花10號、豐花1號共計12個,以當地主栽品種花育25號為對照(CK)。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2年在菏澤市農科院進行。試驗田為預留春地,輕砂壤,微酸性,地力均勻,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長5.5 m,寬2.42 m,面積13.31 m2。起壟覆膜雙行種植,壟寬81 cm,株距17 cm,按15.0萬株/hm2密度于4月26日適墑播種,每穴2粒,9月5日收獲。成熟期測定主莖高、側枝長、分枝數、飽果數,收獲晾曬后調查產量、百果重、百仁重等[3]。
播種到開花下針期不澆水,鑒定品種的耐旱性;結莢期澆初水,其余按照正常生產管理進行[4]。
1.3 數據分析
用Excel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5]。
2 結果與分析
2.1 供試品種莢果和籽仁產量分析
干旱脅迫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花生產量的下降,但抗性品種降幅小,仍能表現出一定生產優勢[6]。由表1知,小區莢果產量高于對照花育25號的有7個,其中花育22號、山花9號、濰花10號、臨花6號產量增幅大于4%。籽仁產量增幅有所變化,但上述4個品種增產均大于4%。
2.3 供試品種主要農藝性狀間的相關性分析[7,8]
由表3、表4可以看出,抗旱與不抗旱品種其主要農藝性狀間的相關性及相關系數有一定差異??购灯贩N各主要農藝性狀間表現出正相關性,且系數較大;而不抗旱品種只有主莖高和側枝長表現出較高的正相關性,其余性狀間正相關系數不大或呈負相關(主莖高與百仁重,側枝長、分枝數與百果重、百仁重均表現為負相關)。其原因可能是抗旱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受干旱環境影響較小,相互之間關聯密切;而不抗旱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受干旱環境影響較大,且其營養生長相關性狀與產量相關性狀表現為負相關。
3 小結
選擇12個山東主推大花生品種,在干旱條件(苗期至開花下針期)下進行試驗,篩選出花育22號、山花9號、濰花10號、臨花6號4個抗旱品種,其莢果、籽仁產量均比對照增產4%以上,可在菏澤市花生生產上應用。農藝性狀分析表明,抗旱品種主莖高平均為36.1 cm,側枝長平均為39.6 cm,遠小于不抗旱品種。主要農藝性狀間相關性分析表明,抗旱品種各主要農藝性狀間表現出正相關性,且系數較大;而不抗旱品種只有主莖高和側枝長表現出較高的正相關,其余性狀間正相關系數不大或負相關。
參 考 文 獻:
[1]
萬書波,單世華,郭 峰. 提高花生產能,確保油料供給安全[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12(3):22-26.
[2] 張新友,湯豐收,董文召主編. 優質花生高產栽培技術[M]. 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0,4.
[3] 何孟霞,劉立峰,李玉榮,等. 河北省花生區域試驗各參試品系與對照品種農藝性狀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08,4:192-194.
[4] 嚴美玲,李向東,林英杰,等. 苗期干旱脅迫對不同抗旱花生品種生理特性、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7,33(1):113-119.
[5] 宋 偉,趙長星,王月福,等. 不同種植方式對花生田間小氣候效應和產量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1,23(31):7188-7195.
[6] 孫愛清,萬勇善,劉鳳珍,等. 干旱脅迫對不同花生品種光合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0,10:32-38.
[7] 仲 義,鄂成林,孫發明,等. 大豆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間相關性分析[J]. 吉林農業科學,2012,37(2):1-3.
[8] 楊明凱,魏佑營,武文珺,等. 大蔥品種間主要品質性狀比較及相關性分析[J]. 山東農業科學,2012,44(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