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引用2011年《山東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運用SPSS 20.0統計軟件及GIS相關軟件,采用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及GIS空間分析等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處理,得到了山東省近十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生活消費支出的相關關系及十七市農民家庭收支的分布規律,將十七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生活消費支出都分為三類。結果顯示:近年來山東省的農民收入、消費水平明顯提高,但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收入水平差異很大,各市之間消費支出差異與收入水平之間的差異較均衡。最后,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農民純收入;消費;回歸分析;聚類分析;GIS空間分析;山東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0-0149-06
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九年聚焦“三農”。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同心協力,扎實工作,農業農村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但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難點在于農民增收緩慢、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加大、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等。深入分析農民收入和消費增長問題,積極尋求有效對策,提高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對解決好“三農”問題乃至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各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生活消費支出及其各項指標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并且明確其區域差異。
目前中國居民收入、消費的相關研究文獻中,對城鎮居民的收入、消費實證分析較多[1~3],而對農村居民的相關研究較多偏重于農民收入或消費的單項指標[4,5],缺少對農民人均純收入、消費指標及其關系的量化分析。本文以山東省十七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和生活消費支出的地區差異進行系統分析,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1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山東省2001~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元/人,下同)以及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等統計數據來源于2011年《山東統計年鑒》。
1.2 研究思路與方法
首先,運用多種函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分析近十年來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與生活消費支出的相關關系。第二,對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進行聚類分析,將各市分類,進行GIS 空間分析比較區域差異并探討原因。第三,對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進行聚類分析,將各市分類,進行GIS 空間分析比較區域差異并探討原因。第四,對農民收入、消費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建議。
1.2.1 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是適用于確定兩種或兩種以上變量相互依賴的定量關系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通過提供變量之間的數學表達式來定量描述變量間的相關關系。本文應用回歸分析對時間序列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分析,即運用多種函數模型分析近十年來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與生活消費支出的相關關系并進行函數擬合,確定最優模型。
1.2.2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研究事物分類的多元統計方法之一,常用的有系統聚類法、二階聚類法、K-均值聚類法等[6]。其中,系統聚類法是效果最好且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7]。本文采用系統聚類法對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生活消費支出兩項橫截面數據分別進行分析,選用離差平方和法表示小類與小類之間的距離,用歐式平方距離表示樣本與樣本之間的距離。
1.2.3 GIS空間分析 GIS是地理信息系統的簡稱。空間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它特有的對地理信息(特別是隱含信息)的提取、表現和傳輸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統區別于一般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特征。本文中應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對山東省十七市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消費聚類結果分別進行分析,并形成區域分布圖,探討區域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2001~2010年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與生活消費支出關系
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人均純收入的增多,農民的消費能力也隨之提升,生活消費支出不斷增加,兩者呈現出正相關的規律。為更好地研究兩者之間的數量關系,我們用人均純收入作為自變量X,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作為因變量Y,采用多種函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所有模型的擬合優度值見表2。
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將以上聚類結果導入MAPGIS軟件,得到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區域差異分布圖(圖4)。
由圖4可知,在地域分布上,第一類地級市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及中部地區,從東部沿海城市威海起始,依次相鄰分布;第二類地級市數量較少,僅有兩個,地域上并不相鄰;第三類地級市集中在魯西北和魯中南地區。
第一類地級市除家庭經營純收入外各項指標都較高,尤其是工資性收入,比二、三類城市有顯著優勢。工資性收入來源于非農收入,其提高主要得益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的擴大和工資水平的穩定提高,這與第一類地級市優厚的經濟條件息息相關。濟南市作為山東省的省會城市,區域性金融中心之一,經濟發展一直處在全省前列。淄博市是國務院確立的49個城市人口過百萬的“較大的市”之一,山東半島經濟開放區城市,同時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也有著明顯的發展優勢。以青島、威海為代表的沿海市,區位優勢好,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發展迅速。
第二類地級市的各項指標中,工資性收入較低,但共同點是家庭經營收入很高,甚至高于第一類城市平均值。一方面,東營的石油產業、萊蕪的鋼鐵產業都是該市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受金融危機影響,鋼鐵主導產業陷入低迷狀態,兩市的工業增長速度存在下行趨勢,也影響了農民的非農收入。另一方面,十分可觀的家庭經營收入從側面反映出兩市農村經濟穩定良好的發展態勢和強農惠農的政策引導,這表明大力發展農業仍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三類地級市各項指標較為均衡,其中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41.33%,家庭經營收入占52.82%,農民收入水平不高。第三類地級市大多是內陸城市,區位優勢不明顯,工業基礎相對薄弱,鄉鎮經濟發展較慢。同時這些地市也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影響農民增收。
現金純收入指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現金總收入扣除所發生的現金費用支出后的收入總和,是純收入中已經變現的部分,反映當年純收入中農民對外進行商品交換的現實支付能力。一、二、三類地級市農民的現金純收入分別為8 750.11元、7 406.57元和5 913.04元,分別占人均純收入的91.56%、88.43%和86.27%,其農民的現金支付能力依次降低。
2.3 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區域差異
選取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生活消費支出進行聚類,共八項指標:食品消費支出、衣著消費支出、居住消費支出、家庭設備與用品消費支出、交通和通訊消費支出、文化教育與娛樂消費支出、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支出。聚類分析結果如下。
圖5 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生活消費支出聚類分析
根據山東省各地實際情況,同樣將十七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青島、威海、淄博、煙臺;第二類是濰坊、濟南、東營、濱州;第三類是萊蕪、泰安、濟寧、棗莊、日照、臨沂、菏澤、聊城和德州。加權計算后得各市各項指標平均值如下(表7)。
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將以上聚類結果導入MAPGIS軟件,得到2010年山東省十七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區域差異分布情況圖6。
第一類地級市中,除淄博外,其他三市青島、威海、煙臺都位于山東省東部的沿海地區。從表7中可以看出,第一類地級市農民的生活消費水平較高,各項指標中食品、衣著、文化教育與娛樂消費支出比其他市農民高出較多。對該類地級市各項消費指標進行比較,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為35.91%,從高到低主要是食品、居住、交通通訊、文化教育與娛樂。
第二類地級市包括濰坊、濟南、東營、濱州,地理位置上濰坊、東營、濱州、濟南四個市環繞淄博依次相鄰。該類地級市農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0.97%,居住、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消費支出較之其他兩類地級市較高。
第三類地級市基本分布在魯中南和魯西北地區,該類地級市農民的各項消費支出比較均衡,與其他兩類相比,都相對較低。各項指標中,食品消費支出最多,恩格爾系數為39.60%,其次為居住、交通和通訊。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49%為小康,30%~39%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僅從這一項指標來看,這三類地級市都達到了小康以上水平。
從整體上對這三類地級市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首先,從總量上來講,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懸殊,是影響不同市農民消費水平和結構的重要因素。第一、二類地級市大多是山東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相應的農民消費水平也較高,用于發展和享受型的消費支出也較多。其次,農民消費水平和結構受所處的地理位置影響較大,區域差異較為明顯。每一類地級市的分布都較為集中。再次,不同地域的農民消費結構也可能相似。例如第一類地級市中的淄博,作為國務院確立的49個城市人口過百萬的“較大的市”之一,經濟發展迅速,雖與其他一類市地理位置相距較遠,但農民消費結構卻相當相似。這種相似性的產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如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居民消費觀念相似、生活方式類似、生產方式近似、產業結構雷同等。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近幾年來山東省的農民純收入水平與生活消費支出都有明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收入水平差異很大,泰安、日照、濟寧、濱州、棗莊、德州、臨沂、聊城和菏澤仍然是山東省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從動態的角度分析,山東省各市農民的消費支出行為存在差異,但是各市之間消費支出差異與收入水平之間的差異較均衡,農民純收入水平較高的青島、威海、煙臺、淄博、濟南和濰坊等地,相應的消費支出水平也處于山東省前列,而收入水平最低的聊城、菏澤等地,其相對的居民消費也最低。
今后幾年山東省要進一步發揮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作用,調整投資方向,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相對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政府財政對這些地區支農扶農力度,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要廣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民致富增收的能力。同時還要注重轉變農民的消費意識,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的消費需求和愿望,引導農民合理消費,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 考 文 獻:
[1]
孫 翔,程志剛,韓佳佳.華北地區城鎮居民消費與收入的實證分析——基于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9:115-116.
[2] 趙麗棉,黃基廷.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研究[J].廣西科學,2012,19(2):121-124.
[3] 劉德芬,紀禮文,安文娟.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在地區綜合消費水平評價中的應用——基于中國31個省市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的研究[J].大眾商務,2010,116(8):14.
[4] 陶兢強,許能銳.中國農村居民純收入聚類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9(2):42-48.
[5] 崔倩倩.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青島市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0,33:37-38.
[6] 何先平.系統聚類分析在農村消費水平劃分中的應用[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6,4:28-29.
[7] 胡雷芳.五種常用系統聚類分析方法及其比較[J].統計科學與實踐,2007,4:11-13.
[8] 閆運清.濟寧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1,12:111-114.
[9] 濟南市加快構建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研究課題組.濟南市加快構建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 2011, 1: 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