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蒜-棉”套作下研究了不同密度(1.80萬、2.55萬、3.30萬株/hm2)與整枝方式(常規整枝和簡化整枝)對轉基因抗蟲雜交棉新品種魯05H9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3個密度下常規整枝處理的產量高于簡化整枝處理,以3.30萬株/hm2產量最高,籽棉與皮棉產量分別達到4 866.5 kg/hm2和1 945.0 kg/hm2;簡化整枝下以2.55萬株/hm2產量相對較高,但仍比同密度下的常規整枝處理顯著減產。說明魯05H9在高肥水“蒜-棉”套作下不宜保留葉枝,應進行常規整枝栽培管理,且種植密度不宜低于3.00萬株/hm2。
關鍵詞:魯05H9;密度;整枝;蒜棉套種
中圖分類號:S562.01:S344.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0-0056-04
魯05H9是山東棉花研究中心自主培育的轉基因抗蟲雜交棉新品種,2010年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棉2010003)[1]。該品種具有HB紅花標記性狀,花冠粉紅色,基部有紫紅斑,為種子純度檢測與質量控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術途徑。山東金鄉縣是全國大蒜之鄉,全部蒜地基本上套作抗蟲雜交棉,與純作棉田比較,棉花不減產,棉田效益大幅提高[2]。前人在密度和整枝方式對棉花產量及干物質積累和棉鈴分布方面都做了一些深入研究[3~8]。本試驗旨在研究魯05H9在“蒜-棉”套作模式下的適宜種植密度以及進行簡化整枝栽培管理的可行性,以期為制定魯05H9在該種栽培模式下的配套技術提供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和地點
試驗于2012年在金鄉縣金鄉街道辦任樓村、霄云鎮石莊村和馬廟鎮田樓村共3個地點同時進行。試驗地均為連續3年以上的蒜棉套種地,壤土,肥力較高(耕層有機質均在1.2%以上),生態條件、生產條件和管理習慣基本一致。
1.2 材料和試驗設計
魯05H9用種由山東棉花研究中心提供,為硫酸脫絨種子,未包衣。試驗共設置3個密度(A:3.30萬株/hm2;B:2.55萬株/hm2;C:1.80萬株/hm2)和兩種整枝方式(A:常規整枝;B:簡化整枝),共6個處理(表1)。各試點均為大區比較,不設重復,面積333.35 m2。每處理種植8行,采用“5-1”式蒜棉套種模式,蒜行距20 cm,棉行距100 cm,地膜全覆蓋。棉花于3月30日前后育苗,4月25日前后移栽。
1.3 田間管理
大蒜播種前施入全部基肥,其中優質腐熟有機肥70 m3/hm2、磷酸二銨500 kg/hm2、尿素20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棉花花鈴期追施氮磷鉀復合肥225 kg/hm2,生育期間澆水2次,縮節胺化控2次,根據轉Bt基因抗蟲棉的要求治蟲,其它管理措施同當地大田。
1.4 調查記載和數據處理
在棉花現蕾、開花與吐絮期觀察記載。每大區中間4行調查株高與果枝數;9月25日前后每大區中間4行連續調查10株棉花的吐絮鈴、爛鈴和青鈴數,并連續固定10株收摘全部棉鈴,計算全株平均鈴重;每大區中間4行收花計產,共收花2次,拔柴前田間收花1次,拔柴曬好后全部摘拾。田間籽棉曬干后皮輥軋花計算衣分。所得數據用Excel和DPSv 6.5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株高、果枝數和熟性的影響
本試驗的平均棉株高在113.7~116.0 cm之間,單株平均果枝數在14.0~15.6個之間。在黃河流域雜交棉栽培條件下,株高生長比較理想,能夠較好地發揮雜交棉品種的正常單株產量潛力。 由表2可知,不同處理的平均株高隨密度增加而提高,但簡化整枝的株高均低于同密度下常規整枝處理。不同處理間棉株果枝數差異均不顯著。拔柴前(9月25日)魯05H9的吐絮率隨密度增加而降低,簡化整枝的吐絮率也普遍高于同密度下常規整枝處理。
2.2 不同處理單株和群體成鈴比較
無論常規整枝還是簡化整枝,本試驗設計密度范圍內的平均單株結鈴數均隨密度的增加而減少,群體成鈴數隨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圖1和圖2),單株平均鈴重則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圖3)。對供試品種魯05H9而言,簡化整枝明顯降低了單株平均鈴重,3種密度下均極顯著地低于同密度的常規整枝處理(圖3和表3),1.80萬株/hm2和2.55萬株/hm2密度下,雖然簡化整枝的群體成鈴數高于常規整枝處理,但卻減產明顯。由此表明,該品種不僅葉枝結鈴性較差,而且保留葉枝還可能影響棉株的正常產量潛力。
2.3 不同處理產量比較
6個試驗處理的衣分、單株平均鈴重、籽棉與皮棉單產結果見表3。所有常規整枝的籽棉與皮棉產量均明顯高于同密度的簡化整枝處理,在3.30萬株/hm2密度下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所有處理中以常規整枝、密度3.30萬株/hm2的產量最高,蒜棉套作下皮棉產量達到1 945.0 kg/hm2的高水平。
在簡化整枝處理中,最高產量的密度為2.55萬株/hm2,與其它密度的簡化整枝處理相比,增減產均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中,魯05H9最高產量組合為常規整枝、密度3.30萬株/hm2處理。根據其它試驗結果和生產經驗分析,再增加密度對產量可能還會有所提高,但增產一般不顯著。
簡化整枝情況下,本試驗以2.55萬株/hm2密度產量較高,但仍比同密度的常規整枝減產6.8%。比較而言,簡化整枝3.30萬株/hm2密度下比常規整枝減產20.2%,1.80萬株/hm2密度下減產14.2%,說明高肥水條件下,雜交棉采用保留葉枝栽培,即便有所省工,也不宜采用過低的栽培密度,更不宜采用3.00萬株/hm2以上的較高密度。這與王志才等[3]的結論基本一致,即簡化整枝在低密度下增減產不顯著,中高密度則減產。留葉枝減產的主要原因是全株平均鈴重顯著降低。
目前,我國無論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棉區,雜交棉有越種越稀的趨勢。長江流域大面積生產上抗蟲雜交棉一般留葉枝栽培,密度已普遍降至2.00萬株/hm2左右;黃河流域一般進行常規整枝栽培,密度也多降至3.00萬株/hm2以下。據國家公益性行業科技棉花專項2008~2010年多點試驗研究,密度低已成為雜交棉大面積生產上實際產量嚴重低于預期的首要原因。
山東省金鄉縣及其周邊地區已發展為較為穩定的蒜棉套作區域,常年面積7×104 hm2左右,由于生產資料投入較多,地力基礎較高,棉花品種基本上采用抗蟲雜交棉。隨著雜交棉種子價格的上升以及勞務成本的不斷提高,棉花種植密度也出現下降的趨勢。對本試驗品種魯05H9而言,在蒜棉套種時,為確保高產穩產,建議適當整枝,栽培密度不宜低于3.00萬株/hm2。
參 考 文 獻:
[1] 王留明,王家寶,趙軍勝,等. 紅花標記雜交棉魯05H9的特征特性與栽培技術[J]. 山東農業科學,2011,3:111-112.
[2] 毛樹春. 中國棉花栽培學[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3,355-356.
[3] 王志才,李存東,張永江,等. 密度和整枝方式對棉花干物質分配和棉鈴分布的影響[A]. 中國棉花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匯編[C].2011,317-321.
[4] 陳建平,張 萼,王海洋,等. 麥后棉品種、密度和種植方式對皮棉產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2011,27(1):31-35.
[5] 劉小玲,鄭曙峰,王 維,等. 種植密度對棉花干物質積累、葉面積變化以及植棉效益的影響[A]. 中國棉花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匯編[C].2011,266-270.
[6] 于謙林,趙洪亮,唐本英. 國產抗蟲雜交棉密度試驗研究[A]. 山東省棉花學會第五屆代表大會,山東省優質棉基地建設管理協會第三屆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 2006,131-134.
[7] 王宗文. 抗蟲雜交棉魯棉研15號高效制種體系與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4.
[8] 駱雪姣. 棉花不同密度效應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