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9-10
基金項目:山東省軟科學項目“山東省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研究”(2012RKC02006)。
作者簡介:王祥峰(1978-),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與區域發展。
*通訊作者,E-mail:qisj@saas.ac.cn
摘要: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和農業科技大省,開展農業科普工作對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農業科普面臨主體多元化形勢,構建以科普惠農聯盟為主體、以其他參與體為補充的全省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十分必要。通過支撐體系建設,建立“富源-疏渠-潤田”新機制,暢通農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高效轉化渠道,形成示范點帶動、計劃項目實施主線拉動、新農村建設水平全面提升的“點、線、面”相結合的農業科普新局面。
關鍵詞:山東省;科普惠農;支撐體系;機制
中圖分類號:S-35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143-04
農業科普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國內外有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的重視。2006年,由中國科協、財政部聯合組織的“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啟動實施,通過“以獎代補、獎補結合”的資金投入方式,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農村科普工作,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但是計劃實施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推動,以項目拉動和評優帶動為主,缺乏長效的機制保障,缺少科技的支撐作用,加強對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的研究,成為當前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動建立科普惠農長效機制的迫切需求。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和農業科技大省,應該在創新農業科普體制機制、構建系統化科普惠農體系方面創造先進做法和經驗。因此,立足山東農業與農村發展實際,研究提出科普惠農的基本理論和支撐體系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總體思路
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建設的總體設想是:整合科協、農科教單位、供銷社、農業企業等多元化主體優勢,構建以科普惠農聯盟為主體、以其他參與體為補充的全省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建立“富源-疏渠-潤田”新機制,明確農科教單位的創新源頭地位,暢通農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高效轉化渠道,實現農民科學素質大提升和農村經濟大發展,形成示范點帶動、計劃項目實施主線拉動、新農村建設水平全面提升的“點、線、面”相結合的農業科普新局面。
2基本原則
2.1整體規劃,分步推進
在總結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相關理論,堅持科學前瞻、頂層設計,從創新源頭、轉化渠道、模式創新等各環節,對山東省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建設做出整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立足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有計劃、講步驟、分階段有序推進,做實每一步基礎性工作,發揮體系內每個主體的應有作用,積極穩妥,扎實推進。
2.2一主引領,多元支撐
分清矛盾主次,理清相互關系,明確以科研單位與科協系統共建的科普惠農聯盟為主,充分發揮其為科普惠農興村提供科技支撐與組織保障的主力軍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基層農技推廣系統、供銷社系統、農業類高校和農業龍頭企業等其他多元主體作用,構建橫向銜接、縱向聯動、覆蓋全省、“一主多元”的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
2.3立足基礎,厲行節約
截至目前,全省涉及科普惠農的組織機構較多,只是力量分散、領導多頭,沒有形成合力。構建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應立足現有組織構架,充分用好已有發展基礎,不斷完善和提升支撐體系,不必另起爐灶,搞重復建設,以免造成資源浪費,給財政帶來新的負擔。
2.4項目帶動,整體提升
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涵蓋廣、頭緒多,推動構建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實施具體項目為抓手,明確承擔單位和主管部門,強化資金保障,完善考評辦法。各有關主體間通過共同承擔農業科普類項目,進一步整合資源、探索機制、構建體系、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達到以點帶面、全面發展的效果,處理好點與面之間的關系。
3機制探索
3.1富源
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成果與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機制是科普惠農工作的源頭活水。“富源”就是要著力提高農科教單位的源頭創新能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不斷豐富農業科普內容。
3.1.1強化自主創新,集成科普成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公益性農業科研的主力軍,是先進技術成果的發源地。要充分發揮農科教單位的技術、人才、項目、成果優勢,堅持以確保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和發展高端高質高效農業的重大科技需求,在高產廣適優質新品種選育、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防災減災等領域,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需要,集成相關領域先進適用成果,建立成果信息庫,為科普惠農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3.1.2加大科普人才培養力度,強化人才智力支撐省市兩級農業科研單位應注重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實行推廣研究員制度,把科普惠農興村工作作為對推廣研究員考評的一項重要指標。大力培養面向基層的科普人才,不斷優化科普人才隊伍結構,穩定專職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兼職科普人才隊伍,積極發展科普志愿者隊伍,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科普人才隊伍。
3.1.3加強科普基地建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科普基地是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農業科研單位憑借豐富的科普資源和人才優勢,是承建科普基地的重要主體。下一步應著力加強農業科普基地建設,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教育活動,通過設施改造和功能提升,增強對農民的吸引力。積極組織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到基地園區參觀學習,開展科技培訓、科普講座、電話咨詢或組織實地講解,多種方式提高科普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
3.2疏渠
“疏渠”是指要疏通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與應用普及的中間渠道,建立創新源頭與農村受眾的橋梁紐帶,理順各科普主體之間的關系,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和廣泛應用。
3.2.1系統整合,功能對接,疏通農業科技服務渠道鼓勵并支持農業科研單位與科協系統組建科普惠農聯盟,實現科協系統組織協調優勢和農業科研單位技術、人才優勢的緊密結合,雙方明確分工、密切合作、上下聯動、形成合力,面向農村廣泛開展科技培訓、技術幫扶等活動,充分發揮科普惠農聯盟在科普惠農中的主渠道作用。另外,還應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系統、供銷社系統、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科普功能,實現高效銜接、互為補充、有機統一,暢通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知識推廣普及的渠道。
3.2.2立足公益,產業帶動,疏通農業科普產品供給渠道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支持農科教單位和科協系統從事公益性科普工作,組織實施以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建設生態文明鄉村和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為目的的科普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向廣大農村市場提供公益性科普產品。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寬科普產品的供給渠道,鼓勵企業、個人或其他營利性機構作為投資主體,組建以銷售科普產品和提供相關科普服務項目為目的的科技服務型企業,大力發展農業科普產業,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普產業化模式。根據市場發展需求調劑農業科普資源,促使一部分農業科普服務和科普產品通過市場提供,滿足不同層面公眾的需求,實現公益性科普事業和經營性科普產業協調發展。
3.2.3媒體參與,信息搭橋,疏通農村市場信息傳播與獲取渠道媒體宣傳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揚聲器”和“助推器”,也是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惠農工作應注重借助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多角度宣傳報道農民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和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成功范例,不斷提高科普惠農工作的影響力和顯示度。同時,充分利用手機快報和計算機網絡等新興媒體,支持農科教單位、農業企業和農技協組織等科普主體與電信部門合作,編輯手機短信或開辦專門網站,讓農民享受海量便捷的信息服務。
3.3潤田
“潤田”是科普惠農興村支撐體系的末端環節,是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考評這一體系實際功效的關鍵所在。應著力做細做實這個環節的工作,不斷創新農村科普模式,提高農民接受能力,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普及。
3.3.1加強農民培訓,切實提高農民科學素養充分利用科普惠農聯盟和現有農技推廣、農業培訓機構,逐步建立分工明確、互為補充的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一方面,要做到分級培訓。第一個層次是實用技術教育,即一事一訓;第二層次是專項職業技能培訓,培育農村行業帶頭人;第三個層次是綜合職業技能教育,培養農民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使他們成為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和農村致富的帶頭人;第四個層次是學歷教育培訓,支持農民通過進校學習或函授等形式進一步深造,獲取相應學歷。另一方面,要做到分類培訓。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重點培訓科學種養技術;對于農民經紀人,主要普及市場經濟知識,掌握行業信息和發展趨勢。
3.3.2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鼓勵多主體、多類型、多層次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家庭農場、聯戶經營的有序發展,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各級財政部門應安排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扶持資金,整合各項支農資金,逐年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投入力度,并嚴格資金管理,確保發揮效益。
3.3.3堅持市場引導,增強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主動性遵循經濟規律,強化市場引導、示范帶動和利益拉動,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建立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組織)、科技人員和農民共享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市場、科技、生產、物流四聯動,使各方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實現當前利益與長期利益的統一。重點發展訂單農業,形成農民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戶從中賺到錢、得到利,從而把觀念自覺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上來,主動應用先進科技,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4保障措施
4.1堅持以構建多元化農業科普投資體系為保障
增加政府對農業科普經費的投入,將農業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實行專款專用,確保政府對發展公益性農業科普事業的主導作用,并加強對農業科普資金的使用監管,提高農業科普經費使用效率。同時,還要靈活運用財政補助、貼息、風險投資、擔保、政府采購、稅收優惠等多種財政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科普事業,構建多層次科技金融支持體系,逐步建立以地方投入為主、中央適當補助、農民與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科普投資體系。要捆綁資金辦大事,用好用活項目政策,完善各級財政資金配套機制,發揮資金聚集效應,實現資本效益最大化。
4.2堅持以深化農業科普工作機制為動力
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大科普、大協作理念。建議由省科協牽頭,省農科院、農業高等院校、省農業廳和供銷社等單位和部門參與,建立科普聯動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依托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吸引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科普惠農工作,集中力量辦好重大農業科普活動。構建農業科普資源共享機制,解決部門、行業、地區、城鄉之間科普資源不平衡、互用率不高等問題,促進農業科普資源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針對科普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出臺與經濟社會效益掛鉤的獎勵激勵政策,不斷激發他們的內動力,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一線建功立業。
4.3堅持以構建農業科普服務平臺為基礎
建立以農村技術推廣人員、農村科技致富能手和農村專兼職科普工作者為主體,以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校為依托,以農技推廣站、農技協與農村科技示范基地為載體,以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平臺為重點的農業科普服務平臺。基于這一平臺,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實用技術推廣等科普活動,并積極探索股份合作制、農民合作社、社會化中介服務等多種方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沾、互利互惠”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切實在培育高效農業和農業特色產業、推進產業化經營、強化科技推廣等方面發揮作用,推動農村科普的利益分配機制走向科學化與規范化。
4.4堅持以組織實施農業科普項目為抓手
科普資源按利用目的公益性程度不同,可分為具有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特性的政府投入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兩大類。山東應將農業科普項目作為科普惠農興村工作的重要載體,支持科研教學單位承擔政府投入主導型項目,鼓勵農業企業開發市場主導型科普項目。根據不同區域的農村發展特點,將農業科普項目轉化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的項目、農民可增收的項目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項目。將項目組織實施與推廣普及先進適用技術和高產優質新品種結合起來,與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打造地方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