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深化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然而,從世界范圍看,目前我們國家的人才工作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局面。人才間的國際競爭,不僅是人才素質的競爭,更是人才制度的競爭。如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既是十八大為我們指出的努力方向,又應成為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因為制度更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根本性。我們應該堅持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并通過持久不懈的努力,爭取在制度建設方面走到世界的前列。
下面我想介紹幾個關于世界人才發展的最新發展動態。了解這些內容,可以引發我們的一些思考,有助于從人才制度建設層面深入一步進行探索。
一、“工作戰”與人才帶動就業
當前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與人才有關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就業。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或者喪失了工作,絕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一個人衡量自己是否幸福,又總是把“有沒有工作”作為一個重要的砝碼。
2010年12月,突尼斯警察沒收了一位名叫穆罕默德·波瓦茲茲的26歲青年的水果車,這意味著他一家8口人的生活將沒有著落。這位青年來到市政大廳,向地方官員投訴卻遭到拒絕。結果波瓦茲茲以自焚表示抗議,后來突尼斯人民接過抗議大旗,不到一個月就把政府趕下臺。幾個星期后,埃及人也開始抗議政府,在硅谷高管的幫助下,整個中東開始動蕩。
所有這一切都是由一個突尼斯警察沒收一輛水果車引起的,導火索是因為一個青年沒有了工作。
自古以來,“安居樂業”就是中國人的美好愿望,確保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擁有一份滿意的工作對于發揮人才價值、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政府職能中的題中應有之義。
美國蓋洛普公司主席吉姆·克利夫頓剛剛出版了一本關于就業的書,書名叫做《寫給中國官員的書》,主題是:世界即將爆發的并不是什么金融大戰、石油大戰,而是工作大戰。他指出:全世界有70億人口,15歲以上人口約50億,其中30億想有一份全日制正式工作。但實際上,只有12億人有這樣的崗位,18億人缺少好的工作崗位。這18億人口——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正處在社會壓力與不穩定之中,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問題。
目前美國人口總數已超過3億,1.5億人想找到一份家庭以外的工作,1500萬人失業,1500萬人就業嚴重不充分,也就是說在美國也有近十分之一的人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他們中的很多人表示,自己無力償還貸款、撫養孩子、加油汽車、接受面試,他們好像在打一場爭奪工作的戰爭。美國的國民幸福指數正因此而下滑。
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社會藍皮書》,稱中國的失業率已達到9.4%,超過了國際上7%的警戒線;2009年3月,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已達到4.2%;民間學者認為2009年中國的失業率實際上已達到了33%以上;最近,西南財經大學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失業率為8.05%。這些高高低低的數據雖不一致,但確實反映的是中國嚴峻的就業現實。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就業難、就業不充分問題?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喬治·斯蒂格勒認為,這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尋找工作的成本過大造成的。社會要想辦法讓求職者能夠及時全面地獲得就業信息,由此他開創了信息經濟學和工作搜尋理論。2010年人力市場學者彼得·戴蒙德(美)、克里斯托夫·皮薩里迪斯(英)、戴爾·莫滕森(美)認為,市場上的大部分交易會出現摩擦,買者很難買到想買的產品,賣者同樣很難找到消費者。勞動力市場上也是一樣,很多公司掌握許多工作崗位空缺,而失業者卻找不到工作。戴蒙德解釋這種沖突的原因是:缺乏合理的社會機制。由此,他又獲得一次諾貝爾獎。通過研究就業連續獲得諾貝爾獎,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全世界失業問題的嚴重性。
一個社會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我認為,改善信息傳播中的不對稱、不全面、不通暢,僅僅是緩解舉措,從根本上來看,還是需要大力鼓勵人才創業。因為,就業,說到底就是要端“飯碗”;創業,說到底是要造“飯碗”。沒有人才創業,哪來眾人就業?政府應該通過改革,大力優化社會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門檻,鼓勵、引導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樂于創業,易于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才能最終解決就業問題。這也是十八大報告指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國際化”與人才安全問題
人才國際化,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各大洲人力資源開始相互交往、不斷遷徙之后的事。21世紀以來,人才的全球流動更加頻繁。目前,全球60多億人口當中,有2億人離開所在國到其他國家尋求發展。近年來,我國年輕人出國留學數量也呈現出猛增的態勢。據國家教育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有142萬人出國留學,僅去年一年就達到了30萬人,近幾年的年增長率平均達到了23%。雖然近年來同時出現了中國留學生的回國熱潮,但總體上,出國人數仍大于歸國人數。
表1 中國留學生歷年回國統計表
與人才國際化相對的是國內的城鎮化。根據國家農業部的統計,1982年到2000年這18年間,我國農村人口流動到城鎮的總數共計2.0675億,相當于城市新增人口的84.6%。同一時期,勞動力流動到城鎮的數量為1.096億,相當于城鎮勞動力的45.8%,流動規模隨時間逐步擴大。上世紀90年代后半段,人口與勞動力從農村流動到城鎮的流動量分別達到了2030萬與1146萬。有學者估計,從1978年到1999年,總共有1.74億農村人口遷移到了城鎮。
表2 中國城鎮化發展狀況
美國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說,在整個21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事情有兩件:一個是美國的高科技,另一個就是中國的城鎮化。城鎮化帶來了歷史上空前規模的人力人才流動。根據我國留學生出國、回國以及國內城鎮化帶來的人才流動,可以預測到,未來中國的人才市場將空前活躍,供求兩旺。
但是,世界范圍的人口遷徙并不平衡,從整體上看,是從不發達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從東方流向西方。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出國,而美國成為世界上人才流動的最大受益國。
有學者認為,作為人才流入收益大國,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實行的人才引進理論是有所變化的,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冷戰階段(1945—1989),以現實主義為主導,理論認識是“零和競爭”,與各國進行人才爭奪;冷戰結束階段(1989—1999),以自由主義主導,理論認識是“合作競爭”,與各國有競有合;全球化階段(2000至今),以全球主義主導,理論認識是“全球治理”,與各國競合治理。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才戰略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發展中國家大量優秀人才流至國外、為他人所用,這就為我國人才流動中的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又有言“良禽擇木而棲”。發達國家大力推行人才引進政策,給優秀人才提供誘人的社會福利,創造優渥的學術研究條件,下大力氣招攬人才,造成東方孔雀紛紛西飛。人力資源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為了人力資源的安全,我國曾經發布了針對國外人力資源公司的禁令,如不準成立獨資公司,合資公司不準占股超過51%。但時至今日,國內幾大著名的人力資源公司,如“前程無憂”“中華英才”“智聯招聘”等都已被外國公司收購。西方國家獵頭公司已經進入我們的領地,而且個個是能干的“鼴鼠”。這是簡單的“貿易自由化”問題嗎?能夠置之不理嗎?
當然,我們不僅要考慮如何筑巢引鳳、留住國內的人才,還應該考慮如何了解世界各國的人才,讓他們了解中國,為中國所用。
三、“大數據”與人才管理升級
計算機、網絡、云計算對新世紀的影響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能夠區分出一個人的時代敏感性。我的看法是,這些新生事物的出現,將深刻地影響和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最近人們議論紛紛的大數據,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正向我們奔涌而來的浪潮。
大數據簡單說就是很大的數據,大到超越傳統意義的尺度。有學者說,對于不同領域來說,應該有不同的定義。其實,這個概念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了,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這兩年,已經成為全世界創新、競爭和提高社會生產率的前沿。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美國奧巴馬政府已于2010年提出了國家“大數據戰略”。
學者們認為,大數據的特點有三個:一是數據很大;二是變化很快;三是構成復雜。但是,大數據里面蘊藏著大知識、大智慧、大價值和大發展。大數據作為一種方法論,對于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可能帶來重大突破。因此,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我認為,對于人才領域來說,則是一個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的良好契機。
在美國,由于汽車交通事故而導致死亡的人數能夠通過大數據而獲取,從而得到很有意義的認知。這在我們國家就比較難。大數據是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特別是挖掘,進而知道很多難以獲取的數據。以美國為例,你知道哪個月份死于汽車事故的人最多嗎?大數據說天氣炎熱的月份多,而且越是炎熱越多。反過來,天氣越冷,就越趨減少。再比如,就天氣較熱的月份而論,一天之內的什么時間段事故最多?大數據告訴人們晚上6到9點。再比如,汽車事故與刮風下雨下雪的相關性大嗎?大數據說,不大。掌握了這樣的信息,顯然有助于有關部門做好汽車交通管理工作,特別是找到管理的重點和規律。由此及彼,應該能夠想到,大數據肯定也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對整個社會的管理水平,人才管理無疑也在其內。
人才管理包含不同的內容,首先是人才育成。美國已經利用大數據方法建立了富有個性的“高等教育教學支持系統”。其中有種“學習分析技術”,能夠通過對與學生相關的海量數據分析,辨別出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模式。這就便于在學習的初始階段發現哪些學生面臨學習困難,或者有輟學的危險,從而采取比較準確的幫扶措施,加以因勢利導。掌握了這種技術的教師能夠利用“戶面版”記錄自己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實時的學習情況監控。
眾所周知,一般情況下,對于來自教師的“你聽懂了嗎”的提問,人們極容易跟著大家一起回答“懂了”,其實是礙于面子,不愿意回答“不懂”而敷衍過去。但是,借助大數據方法,教師就能夠知道,哪一位學習者習題沒有做對,并沒有弄懂,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此外,基于云計算的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一個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系統,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地點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自主選學課程,獲得自我提升。這就為學習潛力較強的學習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能夠形成與眾不同的知識結構、才能結構。
對于教育管理部門來說,如果發現哪個教授教的學生作業總是有很多人做錯,而且錯的都在一個地方,那就說明他的教學在某個環節上存在嚴重缺陷,需要加以改進。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已經利用這種大數據的方法,提升教育質量??梢灶A見,未來世界的人才育成模式,在大數據平臺的支持下,將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是人才的發現與選拔。在沒有大數據的條件下,發現與選拔都很難做到“全信息”搜索。也就是說,很可能是在被選人員不夠充分的情況下進行人才選拔的。大數據能夠幫助人們解決這個問題。從理論上講,凡是符合條件的都可以進入選拔主體的視野。這就解決了少數人從少數人中選人的弊端。國外的獵頭公司之所以能夠幫助國家、企業尋找到合適的人選,就是因為它們掌握了大數據,而我們則沒有。因此人家在“獵頭”,我們在“獵腰”“獵腳”。這樣,在國際人才產業的鏈條分工上,我們就不得不屈居“低附加值”的下游。
再次,是人才的流動與配置。人才配置的關鍵是“人崗匹配”。就是要把最符合崗位素質要求的人,配置到他最適宜的崗位上。發達國家的人才管理研究者為了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已經開發出各種各樣的精細化的能力模型。這種模型從多種維度來描述到底什么樣的人,進入這個崗位才是合適的。有的還繪出了“人才素質模型雷達圖”。如果是職工人數眾多的企業,一個一個地進行人工對比,無疑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可是,依靠大數據就能夠很快實現“人崗匹配”。這種方法,對于各級各類領導班子人才配置的意義就更大。因為領導班子成員配置科學與否,對于組織健康發展的作用更大。
當前,遍布全國的人才市場為人才實現科學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各地人才市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息不全面、信息不及時和信息不對稱的弊端。這些問題,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方法來加以改進。例如,國內有家利用大數據的人才交流機構發現,市場上來來往往的尋職人流中,有萬分之一的屬于在逃犯。如何防止他們危害社會是一個必須引起重視并采取措施的問題。
第四,是對傳統的人才研究方法的挑戰。大數據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講因果性,只講關聯性”。如果發現了某種關聯性。就可以加以利用。憑借自有的衛星信息系統進行商業經營的世界著名的沃爾瑪公司,發現在他們的賣場里,凡是購買嬰兒尿布的顧客很多都要再買上幾罐啤酒。這是為什么?不知道。但是,掌握了這種關聯性的賣場經理,就可以告訴上架員,要把灌裝啤酒與嬰兒尿布擺放在一起。這么做,果然提升了這兩種商品的銷售量。在人才管理領域到底有什么值得關注的關聯性?有待發現。比如,國外已經發現,道路交通擁擠,一般與就業率高相關;反之,則與就業率下降有關。國家發改委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我國東南地區的榨菜銷售量之減少幅度,與那里的農民工返鄉率的增長幅度高度重合,由此提出“榨菜指數”。我估計,“方便面指數”可能也有此功效。
大數據的出現,必將沖擊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現在我們常講的“抽樣調查”法,被認為是社會文明得以建立的牢固基石,應用較廣。其實,它只是在技術受到限制的特定時期,解決特定問題的一種無奈方法?,F在,憑借大數據我們已經可以收集過去無法收集到的信息,這么一來“樣本就等于全部”。而且這樣做,肯定比使用抽樣調查方法得出的結論要準確得多。
最后,是需要形成“大數據思維”。大數據不僅是一種應用性很強的實用工具,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在思維方面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缺少精準性。考慮問題大而化之、重定性輕定量的事情不在少數。故,胡適先生專門寫有《差不多先生傳》,以警戒國人??墒?,就是到了今天,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對當地、本系統的人才數量、質量、結構都不甚了了的人才工作者。胸中無全局,焉來好決策?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重視大數據,也是一次思維方式的變革。每一個人才工作領導者都應該從對大數據的認識中,掌握工作重點,探索工作規律,提升人才工作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正如任何事情“有其利就有其弊”一樣,大數據也有它的弊端。操作不當有可能損害公民的隱私權。國外有人在自己網頁上亮出了自己極富個性的搞怪照片,結果被求職單位拒絕聘用,理由是這種打扮的人士是不適宜從事本公司工作的。這種做法到底對不對?可能一時難以做出結論。但是,如何防止大數據有可能帶來的負作用,確實是應該注意的。
(未完待續)
(作者系中國人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