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都沁軍博士撰寫的《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壓力研究》一書已于2012年10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物質流分析和生態足跡理論為基礎,創造性地建立了一套與礦產資源資源開發環境問題定量分析有關的概念體系及計算方法,且以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為實證分析對象,把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資料及時反映出來, 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
一、結構清晰、系統性強
該書共分為六章,層次清晰、內容詳盡:第一章在簡要分析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壓力研究的背景及意義基礎上,論述了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影響、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等相關領域研究進展。緊接著第二章基于物質流分析的理論,分析了礦產資源開發物質流核算的意義和方法,建立了由8個分賬戶構成的物質流賬戶體系,并且進一步提出了由基礎類指標和衍生類指標構成的礦產資源開發物質流指標。第三章提出了由礦產資源開發消費生態足跡、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災害生態足跡和礦產資源開發污染生態足跡構成的礦產資源開發綜合生態足跡的設想,形成了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足跡的概念體系。
二、內容體現了學科的最新進展,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著者不但按照理念的形成、問題的解決、實踐的運用等思路系統總結了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影響、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等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而且還引用或借鑒了近期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論、新觀點及時反映了出來。如該書第4頁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就系統總結了世界銀行、布倫特蘭夫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的觀點,說明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之間的關系;第16-18頁關于物質流分析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從國家及區域層面、產業層面、企業層面總結了陳效逑、王青、徐明、葛振華、陳永梅等學者的研究進展及觀點。 一般來說,判斷一本學術著作或論文價值的高低,文獻來源是否足夠豐富并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不能不視為一個重要標準, 從這點來看,該書的參考文獻豐富、新穎而又可靠。
三、理論聯系實際,從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問題
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問題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將這一問題以定量化的形式表示出來更是困難。一般意義上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多以說教或條款形式展開,以統計數字或專業術語加以說明,略顯枯燥和乏味。從該書的寫作思路看來,這可能是一種誤解。正如該書第四章所指出,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對環境功能的損害程度取決于其對自然環境的損耗和向自然環境排放廢棄物的量,以及礦產資源開發所在區域承載力的大小。基于這樣的認識,該書將礦產資源開發對自然環境的沖擊從質量和面積兩個方面來考慮,物質流分析從社會代謝的角度測度其規模,生態足跡分析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角度測度其面積的大小。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壓力研究真正的價值在于借助物理學的名詞,找到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問題的根源,建立了定量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四、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社會實踐提供理論依據。都沁軍教授的這本專著對于制定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環境減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實用性很強。該書從礦產資源開發的物質流分析和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占用出發,分析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源,從總量指標、承載力指標、強度指標、效率指標等幾個方面建立了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壓力評價的指標體系。結合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對其環境壓力進行了客觀合理的分析與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實現環境減壓的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對策。
最后,感謝著者為大家奉獻了一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作,希望著者在這一領域能夠繼續耕耘,為礦產資源開發生態效率的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環境減壓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為具體的數據支持,這也是該領域今后的發展方向。
(作者系石家莊經濟學院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