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縣革命老區面積廣、人口多。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革命老區的建設與發展,把老區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寫入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老區建設實行政策傾斜、項目傾斜、資金傾斜等,老區發展呈現出“發展加快、后勁增強、環境優化、幸福指數提升”的喜人局面。
經濟實力實現新提升
博羅縣委、縣政府根據老區的發展現狀和資源稟賦,對老區經濟建設實行分類指導、重點扶持。一是扶持發展新型工業。規劃建設總面積50平方公里的博東科技園,并按產城聯動、“一園兩區”的思路,把博東科技園作為創建省級工業園中“一園兩區”的重要部分,打造老區工業發展的強勢平臺。二是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業。重點是以羅浮山創5A為契機,把橫河等老區作為生態旅游開發的重點,規劃建設“大羅浮旅游圈”和生態旅游綠道,串珠成鏈,構建生態旅游發展新格局。三是重點發展現代農業。以優質農業、特色農業、精品農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航天育種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打造集科普、科研、優質農產品展示、良種推廣、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國家級示范園;新建柏塘金銀花種植基地等一批“優、特、精”農業生產基地。四是全力推進扶貧開發。落實幫扶資金1億多元,建成長寧中心市場改造集中扶貧項目,13個省級貧困村全部脫貧,其中有9個是老區村。2012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69元,同比增長15%。
社會建設實現新跨越
博羅縣加大老區教育、衛生、社保等社會建設力度,促進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全覆蓋的惠民教育網絡基本形成。全縣已全面實現九年免費義務教育,15個老區鎮全部成功創建為省教育強鎮,城鄉教育、老區與其它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二是全覆蓋的惠民衛生網絡基本形成。全面完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將22間鄉鎮衛生院全部定為公益一類正股級事業單位,全縣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衛生站,老區貧困村的農民全部納入醫療保障范圍。三是全覆蓋的惠民社保網絡基本形成。率先完成農村社保試點工作,農村社保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
發展環境實現新改善
博羅縣把改善老區硬件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加大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改善老區生產生活環境。一是道路建設方面。全縣250個老區村道路已全部完成硬底化改造,達到通公交車條件的老區村已全部開通公交車,老區出行難問題基本解決。二是水利建設方面。成功入選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和省水利建設示范縣,老區水利設施得到根本改善;投入1.12億元率先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老區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三是宜居村莊規劃建設方面。以名鎮名村示范縣為抓手,加快老區村鎮宜居建設步伐。對福田鎮道姑田村和橫河鎮黃竹坳村、下河村等部分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邊遠老區實行整體搬遷,搬遷后的老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老區建設合力實現新增強
博羅縣財政每年都撥出專項資金用于老區建設。同時,積極爭取省、市的支持,形成了共推老區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大合力。2008年以來,市共撥付該縣扶持老區社會和生產發展專項資金373萬元,扶持鎮村公路建設項目32項、水利設施項目31宗、鎮村種養項目3個、飲水工程9項、公共設施建設項目16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老區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