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是東江革命活動的策源地之一,是“北伐名將”葉挺、“長征女杰”廖似光等革命人士故鄉。近年來,該區實行民生與經濟共建、保護與發展同步,對老區落實“同等優先、適當傾斜”的政策,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對老區建設的重視與支持,老區群眾安居樂業,老區面貌日新月異。
注重統籌規劃,加快一體化建設
惠陽區定期組織區老建辦、老促會、發改局、農業等部門,開展老區建設的檢查、調研、慰問等工作,針對老區發展的現狀和突出問題,研究解決的思路和措施。堅持將老區建設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等統一規劃,同步實施。同時還將老區建設作為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對老區的生產布局、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設施、住宅改建等進行統籌考慮、科學規劃,有序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注重發展經濟,提高群眾收入
惠陽區始終把盡快幫助老區群眾致富奔康作為第一要務,堅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老區鎮村經濟。一是優化整合產業布局,促進老區經濟均衡協調發展。二是培育特色農業和效益農業,形成了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國家、省市級示范區,同時,還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戶增收。三是實施扶貧開發、村企共建,動員社會各界支持和反哺老區建設,捐資助學、扶危濟困。目前,老區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5萬元,部分條件較好的收入達10萬元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以上,消滅了貧困鎮和貧困村。
注重基礎建設,建設“雙宜”老區
惠陽區堅持傾斜投入,全面加快老區的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整治,老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不斷優化。已完成老區行政村村道硬底化改造670多公里,實現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車、有候車亭。完成老區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和垃圾清運車配置,老區村都成立了環衛隊,建設了垃圾池。沙田鎮創建為省級生態鎮,全區15個老區村為區級以上生態示范村。
注重改造民生,解決老區困難
惠陽區在推進全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中,優先解決老區的民生問題,著力推進系列民心工程。一是改善老區教育條件,2009年全部老區鎮創建為“省教育強鎮”。二是改進老區衛生服務,實現鎮鎮有醫院,全部老區鎮均先后創建為市“健康強鎮”。三是發展老區文體事業。老區實現了文化站建設等“五項文化惠民工程”全覆蓋。四是提升老區就業保障,實現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全覆蓋。五是加強老區文明法治和基層組織建設。老區鎮均創建為市文明鎮,51個老區村為區級以上文明村,其中秋長白石為“省文明村”,良井霞角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另外,還設立“黨內關愛扶助金”,在重大節日期間,對老游擊隊員、保壘戶、烈士家屬和有困難黨員開展“送溫暖”活動。
注重遺跡保護,弘揚老區精神
惠陽區轄區內保留較為完善的革命舊址和名人故居有62處。該區充分發揮這些資源優勢,致力把革命老區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黨史黨性教育和文化旅游的主陣地。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文物古跡保護,修繕了廖似光故居、橫排浪農民夜校等革命舊址,建成矮嶺村民小組革命歷史紀念館、鎮隆高田“四大半圍”起義紀念點、淡水新橋烈士墓園、新圩新聯烈士墓園等。2011年開始整合葉挺故居、葉挺紀念館等資源,建成了葉挺將軍紀念園,去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免費向社會開放,打響了葉挺將軍品牌。秋長鎮成為全市首個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