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懷集羅氏宗祠,坐落于洽水鎮舊圩集市,東靠東勝街,西連西盛街,前臨廣場接信興街,是一座三進深三開間九沓設計規模的磚石結構建筑。據懷東游擊隊的羅東(羅秀華)老同志回憶,羅氏宗祠曾是懷東游擊隊的“秘密情報站”。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挑起內戰,并在廣大農村強抽壯丁,強征“軍糧”,強加稅賦,致貧苦農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為徹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46年10月,活躍在廣東廣寧四雍的我黨游擊隊,根據上級指示,向當時隸屬廣西管轄的懷集推進,以建立和擴大桂東游擊區,打擊國民黨地方武裝和惡勢力的囂張氣焰,迎接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全中國。位于懷集東區的坳仔、甘灑、鳳崗、汶朗、洽水(當時稱羅崗鄉),與廣寧山水相依,與清遠的陽山、連南古道相通,是開辟游擊根據地的最佳區域。黨組織委派黃炎同志先行到達懷東,首先以甘灑韓屋為立足點,點燃武裝斗爭的火焰,然后向五個鄉擴展。在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下,發動和組織貧苦農民青年參加游擊隊,并分批送往廣寧游擊根據地,擴大我黨領導的武裝隊伍。
1947年2月,懷東武工隊隊長黃凡元在羅崗鄉(今洽水鎮)建立交通站,并指派當地人羅雄同志為負責人。羅氏宗祠東側毗鄰羅崗鄉公所,對偵探國民黨反動政權的動向十分有利。羅雄將交通站秘密設在羅氏宗祠,既便于偵探偽鄉公所的敵情,又利用街期趕集者眾和宗祠拜祭活動的機會,秘密與游擊隊傳遞情報,發動貧苦農民青年參加黨領導的游擊隊。
1948年4月1日,懷東游擊大隊連夜開赴與洽水圩一河之隔的軍洞村,隱蔽在羅東的堂兄羅業華家待命,準備利用民間“祭清”時節,攻打國民黨羅崗鄉公所。軍洞村民羅業華和歐振科一方面積極動員村民為懷東游擊大隊籌集糧食提供給養,一方面通過祠堂情報站等關系,協同懷東大隊偵察敵情,動員和爭取在鄉公所當自衛隊員的羅炳希做內應,由他傳遞情報,配合行動。4月3日,在獲得可靠情報后,羅東趁夜黑組織軍洞村20多名群眾,連夜為游擊隊趕扎渡江木排,協同懷東大隊乘木排渡江到達洽水圩,向位于東勝街的羅崗鄉公所發起進攻。由于得到“內應”的配合和事先隱蔽于祠堂內的游擊隊員控制進出通道,懷東游擊大隊像一把尖刀直插敵人心臟,不費一槍一彈,全部俘獲了偽自衛隊20多人,繳獲長短槍20余支,活捉了偽鄉長陳維球和稅收員蔡仕超。陳維球垂頭喪氣地面對押送他的游擊隊干部羅東說:“我早兩天就見到你進入祠堂了,還以為你是回鄉‘拜清’呢。如果當時崩了你,今日我就不會被你們捉住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