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基金公司子公司誕生以來,一方面業務在加速擴展。不到一年時間資產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如今處于風頭正盛的時候,從另一方面來說風險也隨之增加。沖得太猛的基金子公司已像墻頭鳥一樣,逐漸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就在近日,民生加銀和平安大華相繼被監管層叫停部分業務,而博時資本、紅塔紅土等子公司不得不主動放緩業務節奏。目前來看,風險控制已經成為銜枚疾進、風景獨好的基金子公司未來發展繞不過去的門檻。這是否意味著目前基金子公司的擴張步伐將顯著放緩?
業務叫停或放緩
“很多剛成立的子公司,剛開始的時候沖了一把規模后,大家都開始冷靜了。約有1/3左右的基金公司都主動暫停或放緩了子公司的業務。”除了近期被監管層叫停部分業務的民生加銀和平安大華外,博時資本、紅塔紅土等子公司都主動放緩業務節奏。
“我們公司子公司業務是穩步前進的,有的基金子公司業務做得太過火,才導致被監管層叫停。”廣州某基金子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子公司業務發展如此之快,監管層早就注意到了。目前,不僅上海和深圳有部分基金子公司業務被監管層叫停,北京也出現了一家,加上上海和深圳兩家,目前已被監管層叫停的基金子公司數量應該不止3家。
“民生加銀資管的規模從一開始就沖得很猛,短短幾個月就做到了500億元,這是非常激進的做法。”北京一位大型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而據了解,民生加銀資管此次被叫停的正是資金池業務,平安匯通則是由于票據業務。越來越多的基金子公司,或出于主動意愿,或因為受到監管層的指導,都在主動剎車,放緩業務節奏。
自3月份開展子公司業務以來,博時資本規模一躍做到了50億元。“一開始主要還是以通道類業務為主,也有不少房地產項目。不過,在短時間做大了規模之后,大家開始反思。領導也對這種激進的做法表示,希望能夠主動將業務停一停,重新思考未來的業務方向。”今年6月份,博時資本的業務就開始逐步停掉,管理層開始反思通道類業務的激進性和風險的可控性。
加速擴張業務
無論是風控標準還是業務范疇,基金子公司普遍預期未來監管尺度會收緊,子公司業務的拓展速度亦會有所放緩。為此,在監管加碼前,業內普遍都在加速擴張。
“在政策沒有改變之前,我們現在都是悶頭干。一松一放是很正常的事情,做到前面就不吃虧。”華南一家基金子公司業務負責人稱,“通道業務叫停或者收緊是趨勢,但現實是基金子公司做的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是暴增。大家都搶著在監管紅利取消前,趕緊做這些業務。”雖然監管已經開始喊話放緩子公司的業務進展,但他們感覺是越來越忙,政策如反反向標一樣,促成了業務的大量發展。
“一開始做通道,合同要不斷修改,反復磨合。但現在做順了,項目越來越多,合同直接照抄就行。子公司從無到幾千億規模,未來肯定會有放慢節奏的過程,趁現在政策出來之前,能做的項目就趕緊做。”這種想法目前在業內頗有代表性,各家也都將通道業務當成是沖量的重點。
基金子公司業務的加速推進,不僅在于政策上的變數,另外一個核心的因素在于考核壓力,必須先挑簡單的業務做起來。未來監管層很可能要求基金子公司增資,但股東要求要有回報才愿意投入。因此,在增資前先做出業務,讓股東看到盈利模式,是當前子公司拼命搶業務的又一理由。
完善風控能力
對于基金子公司來說,如果不完善自身的風控能力反而想方設法地加快擴張,則很可能陷入擴張的惡性循環之中。在各界關注基金子公司風險的同時,子公司類信托業務的兌付風險成為眾矢之的。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0月10日,近50家子公司資管規模已突破2500億元,到年底規模有可能再翻一番。可能直接受到沖擊的是信托行業。在一年的時間里,各大基金子公司相繼發行類信托產品,爭搶信托資管蛋糕。
而外界的擔心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基金子公司注冊資本金偏低,門檻只有2000萬元,萬一項目后續出現兌付問題,子公司的資金實力難以為繼。一家基金子公司負責人直言,目前大家都在借助股東資源搶項目,先做大規模,而風險控制在現階段則處于第二位。
“子公司畢竟是新搭建的班子,本身合同規范程度就不太嚴謹,在資產盡調上容易走過場。”雖然潛在風險行業內心知肚明,但在誘人的高預期收益利誘下,該類產品的銷售甚是火爆。德邦和華宸未來基金公司子公司近期發行的新品竟然一日售罄。
被寄予想象空間的基金子公司被視為基金公司的“全能牌照”,除了不能辦理銀行結算、不能直接發行保險類產品、不能開設證券營業部以外,其他多項業務均可涉足。其中,房地產類信托業務至少占到全部業務的一半以上。那么,既然監管層既然把基金公司“生”出來了,就要想辦法把它“養活”。
近期已傳出民生加銀資管的資金池項目和平安大華子公司的票據業務收到監管層的“窗口指導”,若監管層出臺細則對基金子公司風控業務加強規范,從長遠來看有利于基金子公司發展。不過子公司發行類信托產品必須要小心謹慎,避免出現兌付難題無法變現應急,亦可減免投資者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