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債危機落幕,政治作秀終于沒有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危機。然而,平穩過渡的危機背后,仍然有值得挖掘的信息,危機過后,這并不意味著作為美國最大的債主,中國的外匯資產就處于安全的狀態。
近期就有人公布了美國國債的債權人名單,除了其國內機構之外,中國大陸仍然是其最大的債權人。有人說,中國已經上了美債的賊船,近期就有媒體大炒中國持有的美債是俄羅斯的10倍。
為此,很多人提出了質疑,為什么中國要如此大比例持有美元資產呢?
我想在現實中,美國國債能成為外匯儲備投資的首選,主要在于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擁有最為發達的資本市場,其國債風險低,變現能力強,與歐元區和日元區相比,美元區經濟仍處于強勢地位。在此背景下,購買美國債就在情理之中了。
這個因素當然不否認,不過大家都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中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考慮,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著眼點并不放在投資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穩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以保護中國的出口。因為每年大量購入美國國債,可以防止人民幣匯率上升。有人說中國持有美債是為了制衡美國,實際上真得鬧出點不愉快,中國拋售美元資產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當下,美國政客和美元資產之所以毫無忌憚的做戲,正是看準了自己地位難以動搖的基礎。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在近些年不斷嘗試著開辟新的交易通道以繞開美元的影響。然而這個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如同外匯儲備多元化本身,這個口號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
事情的演變顯然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債務風險本身,從美國近段時間兩黨斗爭不斷以債務上限作為談判籌碼的政治風向上看——這個欠了一屁股債的山姆大叔本身根本不在乎打出去的白條!
為什么這么說呢?
理解美債首先需要理解債務上限的問題。債務上限,是本次美國兩黨爭執的籌碼所在。什么是債務上限呢?與一般人理解的情況不同——債務上限的存在并無法控制國會準備花多少錢,而僅僅只是限制了國會已同意支付金額的支付能力。
這個概念本身在1917年前,國會還能行使對于債務的控制,但是之后,因為一戰導致的支出加劇,國會必須放權,法律對于債務的控制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債務總和和債務上限這種模棱兩可的東西。從1940年以來,美國國會提高債務上限已經常態化——次數達到83次之多,平均每九個月就提高一次。當年國會提高債務上限通常都不引人注目或引發抗議,只是在最近幾年,各黨派認識到可將債務上限當作談判籌碼后,債務上限才成為一個問題。
也正是有著這種欠債不還的優良傳統,美國黨派的政治作秀才更加顯得丑陋——美國政府無恥的借債不還,還要拿借債不還來作為政治博弈的籌碼。那么為什么美國黨派相互的攻訐能夠以債務上限作為籌碼呢?原因之一是影響夠大。原因之二,則是擺明了告訴其他干著急的國家——我不在乎。
美國可以不在乎美債,當然是建立在不違約的基礎上。美債的基礎是美元,而美元的基礎則是石油。一朝這種以美元石油為基礎的世界經濟格局無法形成改變,那么,美國就可以肆無忌憚的以主權信用作為籌碼,玩這種不要臉的政治秀。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布什政府以來,美國一直在積極推進中東戰略,控制主產國、控制運輸咽喉,就是在控制美元作為石油結算貨幣的穩定地位。趁著這次的美債危機,真的得反思一下中國外匯中的美債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