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額保單融資在香港和新加坡等離岸市場大行其道,銀行按保單年限厘定2%的借貸利率,投保人只需轉移40萬美元,最多承保1000萬美元,每年利息支出3.2萬美元則可被保單紅利覆蓋。李文修掌管的信托部門每年接待數百名身家過億美元的亞洲富豪,卻一直保持著1萬美元的家族信托定額年費。以信托資產1000萬美元計算,外資行的年平均費率高達資產的0.25%,李文修所在的銀行相當于主動放棄了60%的傭金收入。
“管理家族信托是私人銀行的重要增值服務,與其將信托業務變成‘搖錢樹’,還不如在覆蓋成本的前提下降低收費,將盡可能多的客戶資產鎖定在受托銀行的體系內。”李文修如是道出其中玄機。他是新加坡銀行財富規劃、信托與保險總監。
除了考慮收費高低,內地富豪們最頭疼的莫過于如何將境內財產通過合法途徑轉移至境外。各方調查發現,大額保單融資在香港和新加坡等離岸市場大行其道,銀行按保單年限厘定2%的借貸利率,投保人只需轉移40萬美元,最多承保1000萬美元,每年利息支出3.2萬美元則可被保單紅利覆蓋。
信托資產源起
43歲的李強(化名)是民營企業主,兒子18歲已出國研修電影制作。盡管李強希望兒子能接手家族生意,但經歷多次爭吵,他已經做好了兒子“另起爐灶”的準備。經內地銀行轉介,他找到了一家在香港注冊的私人銀行,希望通過設立離岸家族信托,為兒子預設創業基金。首先,李強選擇了不可撤銷信托,并委任自己最信任的生意合伙人作為監護人,等兒子大學畢業后,3年內根據其創業計劃批準最多1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不過,最大的問題在于——怎樣將國內資產合理轉移至境外?
離岸信托,顧名思義只接受境外資產,包括現金、股票、保險、上市公司股權、房產等流動資產。李強名下只有一處香港物業,且已轉入兒子名下。最終,他接受了客戶經理的建議,在新加坡成立離岸信托,一次性注入1000萬美元大額保單,而他自己僅需從內地調出40萬美元。
具體操作時,銀行作為受托人接納以保單為抵押品,提供160萬美元的保單融資,利率參考倫敦美元同業拆息(LIBOR)加140基點,目前約2%。根據借貸協議,貸款本金只需在被保險人身故才需要償還,當然受托人也可以選擇提前還款,靈活度極高。整個過程就類似于“按揭”買保險。
對李強來說,以200萬美元保費投保1000萬美元保額保單,其中實付40萬美元,其余160萬美元來自銀行貸款,可以說是穩賺不賠。雖然貸款年利息支出3.2萬美元(實際利率隨LIBOR浮動),以該保單成立信托花費1萬美元,管理年費1萬美元;但以200萬美元的保費計,百慕大成立的保險公司提供年化4%的滾存紅利,李強8萬美元的收益足以償還信托日常開支。
低廉定額收費
李文修稱,類似的大額保單融資已成為內地客戶首選的資產轉移方式。高杠桿、低投入,只要設立了家族信托,后續可靈活注入其他境外資產;作為受托人,銀行利用低廉的定額收費可以提升用戶資產的黏性。
記者調查發現,花旗、渣打和匯豐等外資行對于家族信托大多仍采取按資產比例收費的傳統模式,費率從資產比例的0.15%到0.4%不等,而新加坡與香港的一些本地銀行已逐漸轉向了定額收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