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合型養老從社區開始
住到養老社區去,是劉阿姨最近才有的想法,之前,在她的舊觀念里對養老社區有一種天然的排斥:“那是不能動了才去的地方,能不去我是不會去的。”
令她觀念發生轉變的是今年夏天的一次意外,劉阿姨在下樓時不慎摔傷,造成踝關節骨折。其實65歲的劉阿姨和老伴的身體一直都很好,老兩口一直住在小區里,鄰居都多是同事,經常走動和互相照顧。因此,兩個在國外的子女也都很放心,所以劉阿姨從來沒有去養老社區的想法。
然而腿摔傷后,許多現實的問題讓老兩口犯了大難,首先是叫救護車的時候,救護車堵在胡同口半個小時也沒有進來,本來市區車多人多,交通不是很順暢,再加上又被小商販擠占了路邊的位置,救護車只能蹭著進來。雖然從醫院到劉阿姨家只有三四公里的路程,但救護車足足等了40多分鐘,當時劉阿姨就在想,還好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病,不然,等這么久肯定把病情給耽擱了。
接下來是上下樓的問題,李阿姨家在三樓,樓層不高但是沒有電梯,醫護人員抬不下去,不得不請保安幫忙,在摔傷后靜養的兩個多月,劉阿姨除了到醫院復查,一直都沒有再下過樓,腿不好,沒電梯太不方便了。
其實這些問題都還可以放一邊,最大的麻煩出在了請保姆上面,一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管吃管住,劉阿姨覺的待遇也算是挺優厚了,但沒想到,沒幾天,保姆就說:寧可看孩子,也不愿意伺候老人。結果3個月內換了兩保姆,還都不順心。而在休養期間,劉阿姨有個老同事突然去世了,死因是腦溢血。劉阿姨聽說是因為他當天早上起來上廁所,一直沒出來,因為家里沒有人及時發現,發現的時候已經不行了。而從病發到離世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的功夫。年紀大的幾個人聚在一起都說,如果當時衛生間有個緊急按鈕,可能就能避免這次的不幸。畢竟才60出頭的年紀,只能留下遺憾了。
或許正是這位老同事的離世,狠狠的觸動了劉阿姨:年紀大了,真是經不起意外啊。在國外的兒女也開始勸說:在國外住養老社區很普遍,不是動不了的人才去住,也有專門針對相對年輕,身體健康的“活躍長者”的社區。
兒女的勸說和親身的經歷讓劉阿姨開始改變以想法,她也開始尋思,有沒有合適的養老社區適合自己,而且她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不少老同事的響應,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兒女的顧慮,劉阿姨的觀念徹底的轉變了。
養老困局
其實劉阿姨也只是當下眾多老年人的一個縮影,他們對退休后的生活既有向往又有恐懼。調查情況顯示,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身邊無子女,獨處的占36.6%,喪偶率為57%,女性高達78.2%,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占45%。家庭養老面臨子女“空巢”、缺乏專業照料的問題。而就算與子女共處一室,依靠子女照顧,抑或進住近似“囚籠”的養老院。而單一的居家、單一的社區,或者單一的機構養老,不僅讓老人享受不到居家的感覺,也無法得到專業的照料。
面對不斷增加的銀發群體和養老需求,雖然各地不斷涌現定點養老社區、老年公寓、養老院等,然而問題也層不不窮。如定點服務的社區多由普遍由家政公司轉型或“兼職”,不但沒有經過專業培訓,而且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了解不夠,影響了為老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且服務方式也較單一,難以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社會服務。
雖然大量民間資本進入養老市場,但步伐并不輕松。首先,開辦養老院前期投入大、運行風險高,一些地方對用地、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的落實“雷聲大雨點小”;其次,很多新開的民辦養老院都在郊區,路途遙遠,而且傳統的養老院往往近乎囚禁的把老人固定在一棟樓或者一個門禁森嚴的小院里,空間狹小,生活也極為不便。
而條件不錯的養老院則面臨“一床難求”的窘境,據此前的相關媒體報導——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一張床位要等166年。雖然166年是個極端個案,但反映的是當下我國養老資源稀缺這一普遍問題。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每千名老年人僅擁有養老床位22.24張。床位供不應求,進養老院自然要苦等,而要解決床位少的問題,根本的辦法是增加供給,而高端養老機構價格奇高又存在住不起的問題,讓老年人真是一籌莫展呢。
養老新模式
每月1500元,連續繳納保費,就可以保證70歲入住“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區,服務于機構”的CCRC持續健康退休社區。10月23日,由保險業打造的第一個正式開園的養老社區——武漢“合眾優年生活——持續健康退休社區”經過3年籌建,正式開園迎接老人入住,歐式的建設、養老的新思路,保險的新模式賺足了眼球。
據記者實地了解,合眾優年不同于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的社區養老,以及將老人固定在養老院中的傳統機構,它的特點在于既保留了居家養老的親情和舒適環境,又配置了大量社區娛樂休閑場所,同時引入專業機構提供持續照料和醫護服務,讓老人們享受到“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區、服務于機構”的退休生活。
同時,作為一家保險公司,除了像傳統養老社區一樣可以直接繳費入住外,合眾人壽還通過對接保險產品的方式,保證購買保險的客戶未來年老時入住養老社區,并用現在的投入鎖定未來養老成本,創新推出前所未有的養老金融產品。真正實現了保單與實物的對接,客戶只要購買保險,就可以保證養老社區的入住,而不用考慮未來租金的上漲,且面向廣大的中產階層,床位充足,價格也能被中等收入的人群所接受。
巨大的養老市場吸引了眾多保險公司的目光,除了合眾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泰康人壽的養老社區也都已經開工建設,但是具體選址、進度情況等各有不同。雖然并非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產業的第一家險企,但合眾卻是極特別的一宗案例,也是至今唯一建成開業入住的社區,它推出的是復合型養老社區,讓居住在“合眾優年養老社區”里的老年人告別以往得過且過的老齡生活,做自己人生的退休規劃師,讓老年養老從“安身養老”變“活力養生、健康享老”。
“時間不一定造就一個偉人,但一定能造就一個老人。”如今,一種全新的“保單+實物”復合型養老模式悄然擴散開來,實現真正對接實物,實質上也鎖定了未來通脹風險,相信這一模式的創新和變革已讓城市的中等收入人群看到一個未來養老的優質選擇。
探密合眾復合型養老社區
很多人都幻想過這樣的退休生活:
在一個環境優美的閑適小鎮上,有一套超大開窗的房子,餐廳、超市、運動健身房、健康醫療中心、銀行,所有的生活網點只需步行五分鐘即可到達;平日里和老友聊聊天、下下棋,或者到小區的藝術館唱幾句小曲,畫幾筆國畫,或者到養生館做個針灸按摩和足療,再到自己的田里看一眼快要熟透的瓜果……
即便到了手腳不靈便,甚至患上長期疾病,也會有人提醒你忌口,陪你聊天,帶你到處走走。
此次記者實地走進剛剛在武漢落成的由合眾人壽投資的復合型養老社區,似乎這些幻想已經實現。合眾創新引入的CCRC養老社區模式不僅呈現了理想中的“桃花源”,還配套了比城市更健康的醫療服務與生活設施,就讓記者帶您探密復合型新型社區養老吧。
健康的退休生活
合眾優年生活養老社區的選址在城市近郊,且自然環境優美。從遠處看就像一個幽靜的歐式小鎮。源自英倫的紅磚建筑,在參天綠樹的掩映下,洋溢著醇美的度假風情。而從小鎮的任意一點出發,經由林蔭石徑,前往餐廳、會所、超市、健身房、醫療中心都不過一盞茶的時間,自然是方便了每位入住的老人。
沿著防滑林通道,進入居家式的電梯花園洋房,大門口安放著生活信息墻,乍一看與一般的社區并無差別,進入室內才發現設計的獨具匠心。室內通道沒有門檻、沒有銳角門把手、設置高位布線、無障礙扶手、防滑衛浴、隔音門窗、圓角家具,極具人性化設計風格。更為用心的地方應該是家居專屬的花園露臺,即便是在冬至日,透過超大的開窗,陽光依舊可以十分充足。
家居洋房的設計是根據中國老年人的傳統生活習慣,同時結合了每個家庭結構和不同生活方式,配有一室、兩室、及三室廳的套房,且都皆配備有獨立的廚房、舒適的地暖、衛浴以及空調。每家住戶門口,都有一個獨具房主標志的櫥窗便于老人記憶識別。園內服務人員告訴記者,“房間大都采用南北通透退臺式設計,增強每間臥室的光感,為了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屋門設計比普通房屋要寬,以便對老人采取急救措施。”
光有“桃花源”式的居住條件自然是不夠有吸引力,優年小鎮的配套設施是不能不提,除了餐廳、會所、超市等生活服務站外,運動健身房、銀行,健康醫療中心也是方便至極。而且每棟花園洋房的一層都設有一個高檔的公共會客廳,老人們休憩談天、載歌載舞、對弈怡情,隨心所欲,歡聲笑語無處不在。
記得有段話是這么說的:小時候,媽媽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長大以后,愛人在哪里,家就哪里,老了以后,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確,家絕不僅僅是一個可以用來居住的房子,而應該是“共同生活的歡樂聚集地”,因此,“家”的感覺便是“優年小鎮”用心打造的第一要務,不僅要保障居住環境溫馨愜意,身心健康也是真正關心和塑造的。
多樣的社交生活
“不像是在養老院感覺像是在等死,在這里就像是住在家里,雖然大家相互都不認識,但都能像朋友一樣相處和娛樂”愛好唱歌的劉阿姨今年64歲,是一名老黨員,她停下歌喉對記者說道:“這里非常人性化,我喜歡來這里,工作人員照顧非常周到,就像自己的子女在身旁一樣。”劉阿姨的孫子們都已住校,自從劉阿姨住到了社區養老院,每天不僅生活豐富,娛樂活動充足,而且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除了早晚餐的精心照料,每天早上工作人員的每一杯溫水更是讓劉阿姨感懷在心。現在劉阿姨已經把社區當作了自己的家,把這里的工作人員看成自己的親人,她講的喜氣洋洋,滔滔不絕,仿佛害怕我們無法分享到他的幸福生活一樣……
不難想象,人到老年生活圈子越來越小,再加上子女可能無法常伴左右,空虛寂寞是最大的隱患,也是萬病之源。而優年小鎮不會讓你感覺到孤獨無助,因為小鎮上不僅設置有美食、養生、運動、藝術四大休閑主題會所,還有專門設置的專人瑜伽、老年大學、佛堂等0等。如洋房間的小公園是小鎮的另一道風景線,小公園里包括木工房、花卉陽光溫室、藥用植物園、私人立式小花園(讓退休人士們可以站著栽培花草),以及藥用植物園(種植大量特色中藥材)都深得老人的歡心,可以想象,退休之后能在優年小鎮找到自己一片樂土,并在專業農藝師的指導下,耕作屬于自己的田地,親身體驗豐收的樂趣,吃自己種的瓜果蔬菜,是多么暢快的事情啊。
當然,除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得到施展外,精彩的集體活動也是不斷上演,在豐富的日常特色主題宴會中,社區居住者將被邀請加入聚會,并參與節日編排、表演,并主動分享過程,獲得更多的社交快樂。融入社區的大家庭中,與更多的朋友相訓、相知,在分享快樂與不斷學習中,追求自信,愉悅人生,這正是持續健康退休社區提倡的積極生活態度,正是這種態度的鼓舞和傳播,老年人將獲得更健康的身心狀態。
專業的養老服務
優年小鎮的居民都定位于55歲到70歲的活躍老人社區和70歲以上的持續退休社區,涵蓋養老服務的所有層級,在同一社區內,根據客戶不同階段的健康狀況,提供包括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和專業護士護理的系統化服務。也就是說,不論入住者健康狀況有何改變,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下繼續居住,無需脫離社區就可獲得持續照料,減低了老人的后顧之憂。對于城市中稀缺的優質醫療資源,可能會延誤甚至威脅著老年人健康和生命。
而合眾優年早有“小病不出門、健康咨詢在社區”的理念,于是在小鎮建設時,便選擇與知名醫院的合作,并且把“梨園醫院”搬到了社區內,特設專屬社區的綠色生命通道,確保意外狀況發生時,居住者能夠第一時間享受到專業救治。
在專業護理區,每個退休人士配備專業護士,所有護士皆由美國養老專業管理機構培訓,為退休人士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定制式”的健康管理服務。社區還會提供短期功能康復服務,運用最新科技,如CPM康復機、脈搏氧飽和度儀和其他最新治療手段,結合中西方治療技術,共同為住戶設計個人專屬康復計劃。
例如阿爾茨海默病的失憶護理,合眾優年生活的失憶護理區具有特殊安全設計,為住戶提供獨立專屬庭院,即可保障住戶安全,又可促進住戶參與戶外活動。同時提供針對性的照護方案,比如增加機會令老人可以參加到簡單的行動中,如讓老人自己鋪床或者烤餅干,或參與到養花、縫紉、辦公室雜務、家務活等日常行動中,通過完成任務,盡力維持老人日常生活能力,減低或消除老人的焦慮感。
生活在優年小鎮,除了能享受“桃花源”般的生活和專業的醫護服務,還能融入到社區的大家庭中。正如新產品發布會上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所說:“保險并不是一個暴利行業,主要是為人們提供生命財產的保障。合眾有信心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