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作為純正的猶太后裔,在NBA,歐米·卡斯比儼然就是以色列籃球的又一個渡海摩西。在克利夫蘭度過了掙扎的一年之后,本賽季卡斯比在航天城得到重生——12場比賽下來場均出戰21.4分鐘,能夠貢獻8.2分和4.0個籃板,他現在顯然已經是火箭輪換陣容里最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了。而面對未來,以色列人也是有著更多的期待……
No.1
不得不說,火箭在今年休賽期簽下卡斯比絕對是撿到寶貝了。迄今為止,以色列人在他代表火箭所參加的12場常規賽里有4場得分上雙、6場搶到至少4個籃板、3場送出至少4次助攻,其中投籃命中率43.8%、三分球命中率37.8%。他在場上幾乎無所不能——突破、遠投、搶籃板、傳球,依稀讓人們是又看到了當年在國王那個意氣風發的卡斯比。還記得就在上賽季,以色列人在克利夫蘭跌至了他職業生涯的最低谷——場均只能出戰11.7分鐘、得到4.0分和2.7個籃板,最重要的是,他在那座城市還生活的很不開心。如今,僅僅是過去了5個月時間(卡斯比與火箭簽約是在今年的7月份),只是換了一身戰袍,卡斯比立馬就又神采奕奕了,這也讓人們不禁產生了疑問:休斯敦到底是有著怎樣的魔力,能讓以色列人如此快的就完成重生?
對這個問題,如果想要知道答案的話那就不得不去問一下火箭隊的猶太老板萊斯利·亞歷山大了,因為今夏正是在他的建議、要求之下莫雷才最終決定簽約卡斯比的?!肮鋵嵰矝]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就是因為我覺得歐米來到休斯敦可能會很開心,而我們的球隊也剛好需要他。況且……他本來也就是一個火箭人。”亞歷山大在接受采訪時爽朗而又有些故弄玄虛的說道。
“本來就是一個火箭人?”亞歷山大為什么要這樣說?對這個謎團如果想要揭開的話那有件舊事就必須要提一下了。2008年8月份,當時火箭和國王之間達成了一筆交易——火箭將丹特·格林、鮑比·杰克遜和一個首輪選秀權一起送到薩克拉門托,從國王換來梅塔·沃爾德皮斯以及其他兩個添頭,而就是用這個交易來的選秀權國王后來選中了卡斯比。因此,亞歷山大說“卡斯比本是火箭人”,其實也無可厚非。
好了,第一個謎底揭開了,那剩下的兩個——以色列人在休斯敦呆的開心么?火箭也真的需要他么?現在看來,答案顯然也都是肯定的。
“今夏,就在收到球隊邀請之后,當時我想都沒想,立即就表示了愿意在凱文·麥克海爾教練手下打球。因為我覺得火箭的球風太適合我了,他們的進攻是開放式的,每個人都愿意分享球權,這讓我覺得自己非常適合呆在這里。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我的選擇做對了,在休斯敦打球我的確是感到非常舒服。”在接受采訪時卡斯比如是說道。

的確如此,來到豐田中心、遇到麥克海爾教練,卡斯比可謂是如魚得水。針對以色列人身高較一般小前鋒都要高(2.06米)且又有一定外線投射能力的特點,麥克海爾教練人盡其才——時而讓卡斯比出現在三號位,時而又讓其出現在四號位,位置極其靈活。而面對這種隨時的角色轉換,卡斯比應對的也是極其自如,他現在儼然就是上賽季卡洛斯·德爾菲諾的翻版,甚至于做得比德爾菲諾還要出色。
“我很享受在休斯敦的分分秒秒,這里的人都很好、很善良,也很照顧我,這讓我在打球時充滿了動力?!笨ㄋ贡日f,“至于麥克海爾教練,他顯然是最了解我的,他知道我要在什么樣的狀態下打球才能有好的發揮,所以他都盡力滿足我。進入聯盟五年,我都還沒有打過季后賽,我希望這個賽季能夠在休斯敦實現這個夢想,不僅如此,我還會盡自己的全力幫助球隊走的更遠?!泵鎸ξ磥恚陨腥艘驳莱隽俗约旱男穆?。是啊,在他的祖國,卡斯比被譽為是“以色列的喬丹”,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如今來到NBA這個籃球天才聚集的舞臺,他的光芒不再那么耀眼,不過即便如此,他卻依舊承載著眾多猶太球迷的希望。2013-14賽季——這會是卡斯比一飛沖天、實現自我突破、給他們帶來驚喜的一年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No.2
本賽季,可能細心的球迷都發現了:除了卡斯比之外,在豐田中心我們還能越來越多的看到一些其他猶太面孔,緣何如此?是因為卡斯比來到了這里么?
沒錯,答對了!就在卡斯比今夏空降休斯敦之后,我們嘗試和他身邊的兩類朋友進行了交流:
第一類是他來自猶太家庭的朋友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感覺職業籃球離自己相當遙遠。不過,當他們聽說卡斯比新賽季能夠為一支得克薩斯州的NBA球隊效力時,還是忍不住脫口而出說道:“這真是太棒了!他什么時候能上場?什么時候能來我們的城市打比賽?。磕阌X得我應該怎樣邀請他來參加我們的安息日晚餐呢?他一直都有恪守教規么?”……
第二類則是他那些不信仰猶太教的朋友們。他們中的每個人都認為:卡斯比對于猶太人民來講有著不可估量的象征意義,但他們也希望外界都能夠了解,為什么猶太人對于卡斯比來火箭隊打球能有如此高漲的熱情,以至于他現在都變成了猶太世界中的“現象級”人物。畢竟,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有猶太球員在NBA中表現的有模有樣了,而這個群體如今在聯盟中也仍舊擁有著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喬丹·法瑪爾又回到湖人并成為了紫金軍團一名重要的輪換球員;有好幾支NBA球隊的老板他們也都是猶太后裔;至于在聯盟、各個球隊的管理層里,那更是隨處都可以見到猶太人的身影。
不得不說,第二個話題是非常具有討論價值的。眾所周知,卡斯比是第一個來NBA打球的以色列本土球員,雖然在這之前也曾有過人試圖想要得到這一光環,可卻又無一例外的都以失敗告終——1979年,米奇·貝爾科維奇曾一度與老鷹隊簽約,但他的原東家特拉維夫馬卡比隊卻不愿讓其跳出合同,后來貝爾科維奇因此將球隊告上法庭,但法官卻駁回了他的原告申訴;1999年,烏迪德·卡塔什也曾與尼克斯隊簽訂過一份為期兩年的合同,可不巧的是就在卡塔什去球隊報到前夕卻趕上NBA停擺,最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后卡塔什終于失去耐心,放棄了這個機會并返回以色列;除此之外,2006年時超音速隊還曾在選秀大會第二輪總第53順位選中過尤塔姆·霍爾珀林,但最后因為未能得到一份有保障的合同,霍爾珀林也只能回家。
看到這里,想必猶太人對卡斯比如此“狂熱”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可以解釋得通了。一直以來,以色列都是一塊籃球的熱土,而為NBA輸送一名本土球員無疑就是實現這種熱愛的終極方式。還記得就在當年霍爾珀林返回以色列以后,他的經紀人萊維恩一度非常沮喪,不過身為一名在耶路撒冷長大的前以色列果樹女神隊后衛,他最終還是完成了將第一名以色列本土球員送入NBA的使命。因為就在霍爾珀林之后,萊維恩將注意力全都轉向了當時馬卡比隊中一塊年輕的璞玉——卡斯比身上??ㄋ贡瘸錾谝陨械幕魝愂?,在亞倫長大,父親名叫西蒙,母親叫做伊蘭娜。西蒙和伊蘭娜總共有三個孩子,卡斯比排行老二,他有一個哥哥叫伊坦·卡斯比,還有一個妹妹叫艾薇薇·卡斯比。從小卡斯比就在位于亞倫的籃球俱樂部里訓練,13歲那年,他被馬卡比選中成為了其少年隊中的一員,并在2005年幫助球隊獲得了全國青年聯賽冠軍。之后,卡斯比正式進入成年隊,在幫助馬卡比殺進2008年歐洲冠軍聯賽、獲得了2009年國內聯賽冠軍的同時,他自己也捧起了2008年的以色列聯賽“年度最佳第六人”獎杯。
“歐米十分瘋狂?!比R維恩這樣描述他第一次見到卡斯比時的情形,“他代表著自然的力量,并以一種我從未在以色列球員身上見過的方式扣籃?!焙髞?,萊維恩將卡斯比送到了2009年的NBA選秀大會上,而卡斯比也不負重望,在首輪第23順位被國王選中,并與球隊簽訂了一份為期三年價值350萬美元的合同,正式成為了登陸NBA的以色列本土第一人。
No.3
當年,記得就在卡斯比被國王選中之后,《耶路撒冷體育》的專欄作家諾姆·席勒曾特地寫過一篇文章,來描述以色列人民對這件事情的狂熱程度,里面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在那個(選秀)夜晚過后,無論卡斯比之后的職業生涯走向如何,他都已經是一塊里程碑了。成為第一個登陸NBA的以色列本土球員——對這件事美國的媒體已經作了足夠多的大篇幅報道,可是……所有的這些文字或視頻,即使渲染得再出彩,卻仍舊都無法與以色列國內的轟動相提并論。在未來,國王隊的比賽將成為國民級的電視節目,雖然并沒有多少人去真正關注他們到底是輸還是贏;而在以色列的各大體育門戶網站上卡斯比的名字也都會占據最顯眼的位置,新鮮出爐的關于他的訪談和數據分析每小時也都會更新。所有人都對他充滿了關注,因為他們迫切地想要知道這個‘猶太人民的兒子’在外面那個‘可怕的世界’里到底表現如何,而且多多益善?!?/p>
看到這里,想必當你下次再在豐田中心見到招展的以色列國旗時,就不會覺得大驚小怪了。因為事實上,這僅僅是冰山之一角,而且從鏡頭里,你還永遠都看不到在以色列國內有多少人是半夜爬起來看火箭的比賽,即使對手是像爵士、雄鹿這樣的平庸球隊,即使他們中的大多數在第二天還要上班上學。你不會知道,像“歐米·卡斯比爆砍15分!火箭憾負”這樣的新聞標題在各大媒體屢見不鮮;你也不會知道,像新秀賽和H-O-R-S-E挑戰賽這樣的全明星周末“雞肋”(卡斯比曾在新秀賽季的全明星周末參加過這兩項比賽),是如何在幾年內從無人問津到風靡以色列全國的;同樣你更加不會知道,那些網站和報紙為什么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出諸如“以色列新國王——歐米”這樣濫俗的橋段,雖然看起來俗不可耐,但又的確是情真意切。
當然,對于猶太人看待卡斯比的這種心理我們光了解這些還遠遠不夠,想要知道的更多就不得不提一下這份狂熱的起源,而為了了解這個起源我們又必須要追溯下19世紀末期的匈牙利智者——馬克思·諾爾道。諾爾道是20世紀初猶太復國運動的引路人之一,他提出的最重要一條理論是:之所以在歷史上猶太人經常受到迫害,簡單來講,就是因為他們太過懦弱。后來諾爾道的這條理論也被稱為Muskeljudentum(翻譯過來就是“肌肉猶太教理論”的意思)。而在諾爾道之后,上世紀中后期,富蘭克林·弗耶爾又在他的著作《足球如何詮釋世界》中對此作了進一步的概括,弗耶爾認為:
“猶太反迫害主義的受害者們,他們其實自始至終都在遭受一種來自自己心靈深處疾病的侵襲,這種疾病叫做Judendot(翻譯過來就是“猶太人之殤”的意思)。長期在貧民窟中生活使得一部分猶太人開始變得軟弱而敏感,所以為了徹底消除迫害和Judendot,猶太人在重新塑造他們政治實體的同時,重塑自己的身體和靈魂也同等重要。Muskeljudentum作為治療這種疾病的有效手段,能讓猶太人重新找回他們失去的那份氣質,同時也能讓這個種族變得更有力、敏捷、健壯和強大。而在這其中,投資建立體育館和運動場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因為體育能使他們的身體和性格重新回到正軌?!?/p>
看到這里,可能有的人不禁又要問了:那這些又跟卡斯比有什么關系呢?
No.4
當然有關系。諾爾道的信條后來成為了20世紀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最熟知的特拉維夫馬卡比隊就是這次運動的產物。馬卡比——它的前身是1906年在以色列雅法成立的名為萊錫安的俱樂部,最初,體操是俱樂部關注的焦點,不過在上世紀30年代時,籃球就已經被帶到了這里,這可比以色列建國還要早了整整十年!1954年,以色列第一次有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籃球聯賽,而馬卡比也毫無懸念地奪得了第一個冠軍。在50年之后,卡斯比第一次為馬卡比隊出場,那一年,他17歲,此時距離以色列歷史上第一支有組織俱樂部的成立,則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
諾爾道可以說是猶太復國史上的一個英雄,不過即便如此,他的那套“肌肉猶太教”理論卻仍舊不夠完善。雖說通過義務服兵役制度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以及六十年來艱苦的勞作,以色列本土的猶太人已經基本上將諾爾道當年所描繪的“肌肉猶太教”藍圖變成了現實,可是對于那些蜂擁進NBA比賽場館,爭相一睹卡斯比風采的猶太人門來說,上面的敘述就要稍作修改。
大部分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他們對于故土可以說是都有著一種無法割舍的眷戀,雖說現在的生活方式比起國內同胞要更像自己在歐洲的祖先,可在內心深處,他們卻依舊患有“猶太人之殤”。他們對于以色列本土的摯愛,在很大程度上當然是源于對種族的忠誠,可在這其中卻還有著另外一個因素,就像著名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在他的小說《波特諾伊氏癥》結尾所描述的片段那樣:
“一個名為亞歷山大·波特諾伊的旅美猶太人在回到以色列后,對于自己祖國人民的陽剛驚嘆不已。他在腳踏上這片土地之后惟一想說的就是:看著這些男人們,我太愛他們了!我以后也要成為這其中的一員!”
因此可以說,在那些美國猶太球迷的身上,你多少可以看到些波特諾伊的影子。他們迫不及待地渴望看到卡斯比這個小伙子在球場上飛翔、投出致命三分、不斷干擾對手持球隊員以及逮著機會下快攻的場景。誠然,這種著迷可能只是民族主義的體現,但是卡斯比顯然已經是一種人格的化身,而這種人格,又正是深深埋藏在所有美國猶太人心底的。雖說作為三、四號位搖擺人卡斯比現在還遠不是聯盟里最好的,可他卻仍舊能吸引住一部分球迷的眼球,而且還是固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