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吉林省玉米種植的標準化水平逐步提升,對玉米增收及玉米產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對吉林省50個村163戶玉米種植戶進行問卷調查,運用描述統計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了玉米生產的基本情況以及影響玉米種植戶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行為的因素。結果發現由于市場優質優價現象不明顯,因此玉米種植戶獲得玉米標準化生產認證和提高玉米品質的動力不足。
關鍵詞:玉米種植戶;標準化生產;意愿;行為;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S513;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748-05
吉林省位于松遼平原腹地,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黃金玉米種植帶之一。全省40個縣(市)中有23個分布在玉米種植帶上,其中6個縣的玉米產量處于全國玉米種植大縣的前10位。2009年玉米播種面積為295.72萬hm2,占全國播種面積的9.48%;總產量為1 810萬t,占全國總產量的11.04%。目前對玉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供給以及產業競爭力方面。張越杰[1]指出,吉林省應該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畜牧業及畜產品加工業,適度發展玉米深加工業,提升玉米加工鏈的核心地位;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產供銷優化組合;加強市場建設,完善流通體系。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中對玉米標準化生產的研究還不多,對玉米種植戶的標準化行為意愿分析則更少。本研究以微觀農戶為研究對象,試圖在行為經濟學“非理性人”[2]的視角下對農戶的標準化生產意愿與行為進行分析,探索目前制約玉米標準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的“瓶頸”因素。
1 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1.1 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的樣本數據來源于本課題組成員于2011年對吉林省農戶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樣本涉及吉林省4個市的4個縣(市),18個鄉(鎮),50個村。調查涉及的農戶包括玉米專業種植戶、玉米兼業種植戶以及混合品種種植戶,共收回問卷243份,通過剔除無效和信息不全的調查問卷,最終確定有效問卷163份。因部分問卷的個別問題存在農戶未作答的情況,故本研究統計數據均以有效回答數據為準。
1.2 樣本特征
1.2.1 農戶特征 在163份有效問卷中,被調查者性別以男性為主(91.71%)。被調查對象年齡跨度很大,最小年齡為28歲,最大年齡為70歲,樣本平均年齡為47歲。其中40~50歲年齡段是本次被調查對象的主要年齡段,有74人,占樣本數的45.40%。被調查對象中,學歷為小學及以下的占12.27%,初中、高中和職高的占85.28%,大專和大專以上的占2.45%。
1.2.2 農戶家庭特征 農戶家庭規模以3~4人為主,占被調查農戶家庭的71.60%。農戶家庭中一般有1人外出務工。在農事決策上,采用個人決策方式和群體決策方式(家庭成員一起商量種植)的家庭數目相差不大,所占比例分別為52.15%和47.85%。76.22%的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業。2010年農戶家庭年均收入為4.45萬元,其中來源于農業的年均收入為3.64萬元,來源于玉米種植的年均收入為1.98萬元。農戶之間的年均收入差距較大,收入最大值為46.00萬元,最小值為0.40萬元,數據標準差為4.73。
2 描述統計分析
2.1 農戶生產情況
農戶之間玉米種植的面積相差較大。被調查農戶中的最大玉米種植面積為6.00 hm2,最小為0.01 hm2,標準差為12.97。農戶玉米種植面積主要集中在0.67 hm2及以下和0.68~1.30 hm2兩區間,所占比例分別為32.39%和38.03%,可以看出吉林省玉米種植的規模化程度較低。通過調研發現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吉林省的土地流轉難,與東部沿海省市相比,吉林省經濟較落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剛剛開始進行試點,土地所承載的社會養老保險等價值功能依然存在,農戶很難放棄土地。二是政府的糧食補貼方式抑制了農戶對土地的流轉。目前政府一般按照承包土地的面積大小發放糧食補貼,所以,無論土地所有者是否是土地實際耕作者,只要農戶是土地的法定承包人,就算該農戶將土地租給他人耕作,也可以獲得糧食補貼。在這一政策之下,土地的法定承包者很難放棄土地經營權。而土地的真正耕作者(有可能會從其他農戶手上通過非正式方式獲得土地)則很難獲得生產補貼,資金不足將會制約他們擴大生產。
在玉米種植面積方面,46.02%的農戶玉米種植面積與其家庭總種植面積之比等于100.00%,這部分農戶的種植作物只有玉米;73.03%的農戶玉米種植面積比例大于50%,這些農戶大部分屬于兼職種植玉米,不像蔬菜水果等需要大量勞動力,大田玉米種植目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耕種,除了播種和幾次少量的施肥除草之外,農戶在玉米生長期間不用經常下田管理,因此對于玉米種植沒有投入太多精力。樣本數據顯示,48.30%的農戶會投入50%以上的家庭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上;94.12%的家庭務農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小于60周歲,與浙江等沿海發達省份相比,吉林省的家庭務農勞動力的平均年齡較小,從事種植業的人群更年輕。另外,未加入生產組織的農戶所使用的生產技術主要來源于政府培訓(26.64%)、自己的經驗(25.76%)和周圍的農戶(20.52%)。可以看出,農戶雖然接受了一部分政府推廣的生產技術,但其主要種植技術還是來源于自己或周圍農戶的經驗。
2.2 農戶對標準化的認知和加入生產組織的情況
在測量農戶的標準化認知上,問卷選擇了對“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知情況的調研。對所有認證一無所知的農戶占樣本的41.35%,其次,知道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的農戶占樣本的27.07%,知道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的農戶的比例分別為24.81%和6.77%。在加入生產組織方面:被調查的163個農戶中,除未作答的21個農戶外,有17戶加入生產組織,占所有農戶的10.43%,加入生產組織的農戶相對于農戶總體來說比例偏小。大多數加入生產組織的農戶選擇的生產模式都是“合作社+農戶”,選擇這個模式的農戶有12戶,占所有加入生產組織農戶的70.59%。此外,促使農戶加入合作社的主要原因是銷售保障和生產指導服務(均為24.59%),其次是統一提供農用物質(22.95%)、政府補貼(18.03%)和產品售價高(9.84%)。許多農戶未加入生產組織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加入渠道(44.00%)、滿意目前的收入(24.00%)、對生產組織持保留態度(10.40%)和缺乏勞動力(8.80%)等。不過,農戶總體對生產組織的認同度較高。目前沒有加入生產組織的農戶中,有102個農戶對加入生產組織意愿進行了回答,其中未來想要加入的農戶占有效回答的82.35%,持中立態度的農戶占10.78%,只有6.87%的農戶表示對加入生產組織沒有興趣(表1)。
2.3 農戶的標準化生產意愿、行為動機和阻礙因素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戶表示愿意接受標準化生產信息(90.26%),農戶內心對標準化的認同度較高,態度也較積極。在實施行為方面:大部分農戶(92.02%)表示愿意將剛剛獲得的標準化生產技術立即付諸實施。他們的行為刺激因素主要有:可以賺錢(33.54%)、有人指導技術(29.85%)和純粹喜歡新技術(22.15%)。阻礙農戶將標準化生產意愿轉化為行為的主要因素有:標準化生產成本太高(34.48%)、相信自己的經驗(31.03%)和不相信標準化生產的農產品可以賺錢(17.24%)。由以上調研可以看出,農戶標準化生產行為的主要刺激因素排序部分符合經濟學上的“理性人”假設,即在經濟生產活動中,人類的行為一定以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如果應用未知技術將帶來風險,那么農戶一定會持保留態度。
2.4 銷售渠道和優質優價情況
據統計,玉米的銷售渠道主要有7種:農貿市場、收購商、超市或商店、合作社等生產組織、加工企業、采摘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玉米的主要收購者依次為:收購商(72.86%),加工企業(15.71%)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5.71%)。通過比較不同渠道的玉米收購價格,研究發現農戶直接出售給加工企業的玉米均價最高,為2.27元/kg。而通過合作社等生產組織銷售的單價最低,為1.50元/kg。調查發現,由農戶直接出售給玉米使用主體的價格遠遠高于農戶出售給中間商的價格。例如,賣給加工企業、超市或商店,以及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的價格分別為2.27元/kg、2.08元/kg和 1.89元/kg,而銷售給中間收購商的價格和通過合作社等生產組織的銷售價格分別為1.78元/kg和1.50元/kg(表2)。
雖然玉米屬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糧食品種之一,但宏觀經濟對玉米價格的控制屬于半調控型。與小麥、稻米等國家每年都以文件的形式制定最低保護價不同,國家對玉米價格的調控一般以市場資源配置為主,國家宏觀調控為輔。只有當玉米價格大起大落干擾到糧食市場的穩定時,才會通過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調控玉米價格。2010年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的玉米收購價格為1.80元/kg。而被抽查到的163個農戶樣本的玉米銷售均價為1.89元/kg。本研究認為163個農戶的平均價格更能代表市場均價,因為在國家未進行宏觀調控時,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只能算是市場中的一個普通買家,他的購買價格不能代表總體均價。所以在以下優質優價的計算中,以樣本的平均價格作為市場均價。
對吉林省玉米的認證調研情況顯示:通過認證的玉米數量很少,沒有通過任何認證的玉米比例高達90.80%。其中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為6.75%,通過地理標志認證的為1.84%,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為0.61%。產生以上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玉米主要作為工業原料在市場上出現,農戶感受不到來自消費者的直接壓力,沒有提高玉米品質和提升認證層次的動力;二是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關,吉林省屬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當地的水源土質大部分達不到認證中的環境要求。
通過吉林省玉米優質優價的調研發現:擁有綠色食品認證的玉米優價指數為12.36%(以下樣本的平均價格作為市場均價,下同);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玉米優價指數為11.24%;通過合作社銷售的無認證玉米優價指數為10.11%;通過地理標志認證的玉米優價指數為4.49%(表3);農戶自己銷售的無認證玉米優價指數為0.00%。以上數據對比分析得出通過高層次認證玉米相對于通過低層次認證玉米的價格優勢并不明顯;比如經過綠色食品認證的玉米優價指數只比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玉米高1.12%。不同認證層次之間的農產品優價指數相差不大,可以看出,吉林省玉米存在一定的優質優價,但農戶實施標準化生產的熱情不高,獲得認證和提升品質的動力不足。
3 計量模型分析
3.1 變量定義與樣本統計
根據前文的闡釋,通過構建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農戶采用標準化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將農戶采用標準化生產行為定義為因變量(y),將農戶種植專業化特征、農戶特征、農戶對標準化認知、政府支持和市場環境作為解釋變量。有關各變量的定義詳見表4。
3.2 模型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 16.0統計分析軟件對163個樣本數據進行了二元Logistic回歸處理。處理之前,先對選定的變量進行了多重共線性檢驗,發現所選擇的15個變量方差膨脹因子均小于3,各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多重共線性(表5)。
對進入模型的變量的解釋如下。
1)獲得標準化生產信息的意愿(x11)對農戶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行為影響較大。從模型結果看,獲得標準化生產信息變量的t檢驗值在1%水平上顯著,回歸系數為負,標準化系數為-0.788。農戶獲得標準化信息的意愿會對其實施標準化生產行為產生負向影響。出現這一情況可能有3個原因:一是農戶本身實施標準化生產的動力不足。這一點與玉米的主要用途和價格有關。與經常引起食品安全關注的蔬菜類等產品不同,玉米主要用作飼料、淀粉、乙醇等加工的原料[3],只有很少一部分甜玉米直接進入市場,玉米種植戶很難直接感受到消費者對提高玉米品質的迫切要求。二是玉米的價格,雖然市場中存在優質優價現象,但是通過認證的玉米和普通玉米之間的價格差距不大,玉米優質優價現象不明顯。在項目組走訪的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該公司的綠色玉米收購價格與普通玉米的收購價格幾乎完全一樣。認證玉米與普通玉米價格差距不大的情況大大抑制了農戶提高玉米品質的積極性。三是政府對玉米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動力不足。作為中國最主要的玉米產地,在玉米生產上吉林省主要關注于推進玉米機械化種植和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在提高玉米品質、改變玉米種植管理方式以及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等方面重視程度不夠。以上這些原因導致農戶雖然有接受標準化生產信息的意愿,但是在將意愿轉化為生產行為上依舊疑慮重重[4]。
2)對認證的認知(x9)對農戶是否實施標準化生產行為影響最大。根據模型計量結果,對認證的認知變量t檢驗值在10%水平上顯著,回歸系數為正,標準化回歸系數達0.586,在所有變量系數中為最大。從數據分析可知,農戶對標準化的認知與其行為呈正相關,農戶認知程度越高,實施標準化行為的可能性越大。
其他變量之所以未能進入模型,與玉米種植特性有關。首先,雖然所收集的問卷中也有甜玉米等特種玉米種植戶的問卷,但大部分農戶從事的還是普通玉米種植。普通玉米主要用作加工的原料,比如飼料、玉米淀粉、乙醇等,而不是作為供消費者直接購買的蔬菜或糧食類產品。這一情況造成了消費者對玉米品質和認證層次關注較少。故而大部分玉米種植戶都沒有改進生產技術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市場壓力。所以農戶特征類變量(農事決策者性別(x5)、農事決策者文化程度(x6)、農事決策者年齡(x7)、農戶規模(x8)和農戶種植特征類變量(玉米種植面積與總種植面積比值(x1)、玉米種植收入與總收入比值(x2)、從事種植業人口與家庭總人口比值(x3)、從事種植業人口的平均年齡(x4)均沒有進入模型,大概與此有關。另外,就是玉米市場的特殊性。雖然在正常情況下,玉米市場類似于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市場[5],但是當玉米價格大起大落時,政府會采取宏觀調控措施,比如制定保護價、鼓勵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大量賣出或收購玉米以平抑價格。這種情況就導致了農戶玉米的銷售價格與其說是受市場控制,順應品質好則價格高,還不如說是由骰子隨機決定,即由不可控的市場情況和政府行為主導。因此,農戶對玉米能實現優質優價的期望值較低,于是對提高玉米品質更加沒有動力,這是導致市場環境類變量x14、x15無法進入模型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大田玉米種植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操作,而除草劑和農藥的使用更加讓農戶不需要在玉米種植上多費心血,他們的時間也大量空余出來,農戶有了更多的時間轉移到城鎮從事其他產業。這也導致了他們沒有意愿和精力來實施玉米標準化或者加入標準化生產組織。因此,政府支持類變量(提供技術培訓(x12)、給予標準化生產補貼(x13)和認知類變量中的加入標準化生產組織(x10)被排除在模型之外。
4 小結與討論
1)吉林省玉米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種植,調研發現89.57%為散戶經營,尚未加入農民合作社等生產組織;種植技術46.28%來自自己或周邊的農戶;有41.35%對于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認證一無所知。可以看出,吉林省大田玉米種植雖然機械化程度提升,但在玉米精耕細作以及生產過程控制的標準化實施方面仍顯不足。
2)吉林省玉米存在一定的優質優價,但通過認證的玉米和沒有通過認證的玉米在價格上差距不大,盡管有90.26%的農戶具有獲得農業標準化生產信息的意愿,尚未加入農民合作組織的農戶有82.35%表明愿意加入,但調研顯示,玉米的認證率僅為10.44%。可以看出,吉林省玉米種植戶對于技術和標準化信息具有較高需求,說明農戶實施標準化生產的潛力較大。
3)針對農戶玉米種植的專業化特征、農戶特征、農戶對標準化認知、政府支持和市場環境5類因素的定量模型結果顯示,僅有“獲得標準化生產信息的意愿(x11)”和“對認證的認知(x9)”具有影響作用,其他13個因素尚未進入模型。充分說明吉林省玉米種植戶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方面還需從多方面、多角度給予高度重視,從源頭上深入研究玉米產業鏈向縱深發展的思路和框架,以確保吉林省作為全國玉米主要生產基地玉米生產的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 張越杰.中國玉米產業鏈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7(12):55-61.
[2] 薛求知,黃佩燕,魯 直,等.行為經濟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 曲小豐.吉林玉米收購形勢嚴峻 銷區玉米價格回調——春節期間我國玉米市場形勢分析[J].中國糧食經濟,2004(2):2.
[4] 池澤新.農戶行為的影響因素、基本特點與制度啟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5):368-371.
[5]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