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評價可為生態旅游合理開發提供依據。本研究從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4個角度出發構建了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根據專家評價的結果,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各個指標進行了權重計算,得出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其中自然資源承載力又起主導作用的結論。
關鍵詞: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喀斯特山區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2-5643-04
近年來隨著生態旅游的興起,許多生態旅游區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如生態旅游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游客的大量無序涌入、植被覆蓋率的降低、垃圾堆積環境遭污染等。據報道,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因開發生態旅游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1%的保護區出現旅游資源退化[1]。而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作為研究生態旅游環境系統所支持的生態旅游活動的能力閾值,提高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是解決生態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的主要途徑[2],對指導旅游區的合理管理、延長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的現實意義[3-5]。
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旅游地環境的現存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對當代人及未來人的有害變化,即在能保持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與環境的供給能力的情況下,它所能承受的旅游開發強度的極限值[6]。由于旅游景區承載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體系,其影響因素多而廣,加之各景區的情況各不相同,涉及的指標不盡一致,因此要給出一個普遍適用的旅游景區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是很困難的[7]。目前關于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多[8,9],但尚存在著一定的誤區或問題,如過分重視定量評價忽視指標體系的定性選擇,或指標體系不夠系統和完善,或忽視了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地域性和特殊要求等。
貴州省具備較好的生態旅游資源條件,近些年來旅游業的發展也較快。隨著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的出臺和《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的被審議通過,生態旅游將被作為貴州省未來的重點項目來進行投資建設。但由于貴州省地處喀斯特地質區內,在此獨特的地質條件背景下,生態系統環境的容量較小、抗干擾能力也弱,一旦被破壞,恢復起來相對困難。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學的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并以此來確定旅游區內生態旅游活動的開發強度,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如何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1 評價指標體系篩選原則與方法
1.1 指標體系選取原則
指標是描述系統屬性和特征的綜合[10]。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指標應具有以下特征:可度量性、一定的代表性和綜合性、高度的收斂性。承載力研究中的指標除了這些一般特征外,還應具有比較、評價、監測、預警的功能[11]。結合喀斯特山區的特殊生境和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體系的設置原則,本研究確定了科學性、層次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與指導性、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的原則。
1.2 評價指標篩選方法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的關鍵,關系到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正確性。在指標的篩選中既要遵循以上的原則又要考慮各項原則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在研究認識上的差異,力求準確而又全面、真實地反映環境承載力。目前,指標的篩選法主要有頻度分析法、理論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等[12,13],這些方法有各自的優勢和適用情況。本研究將3種方法綜合運用,得到一系列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景區環境承載力的評價指標。
2 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說明
根據前人相關的研究成果[9,14],結合喀斯特山區風景區的特點,著眼于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盡量保持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環境三者協調統一的同時,構建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主要分為自然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承載力、社會環境承載力和經濟環境承載力4個準則層,12個領域層和33個指標層(表1)。
自然資源承載力是指可供游覽地域內的自然資源所能夠承受人們進行旅游經濟活動的強度。不同旅游區人們所側重的自然旅游資源有所不同,自然環境承載力指標也視不同類型的自然旅游資源而存在著差異。主要包括資源數量、資源敏感度、時空承載力和資源價值4個領域層。
生態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的情況下,能夠逐漸得到修復、改善,在不致退化的前提下的旅游經濟活動強度。主要包括生態環境質量、環境穩定性和污染治理3個領域層。
社會環境承載力是在旅游發展的特定階段內,旅游區的社會環境(政治、文化、傳統、習俗、心態等)對旅游及其相關活動的承載能力。反映了旅游地的當地居民對到當地旅游的旅游者的喜好程度,主要包括社會心理承載力、社會文化承載力和發展潛力3個領域層。
經濟環境承載力是旅游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對旅游及其相關活動的承載能力,反映了旅游區能夠為旅游者提供各種服務的設施、設備及服務狀態的指標。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承載力和服務設施承載力2個領域層。
旅游環境承載力涉及的因素錯綜復雜,上面所給出的指標體系是針對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風景區普遍情況而言的,每個旅游區可根據具體目標而選擇不同的指標,對單項指標或因子的選擇同樣應根據評價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 權重的確定
根據研究區域的特點,結合國內外標準,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3.1 建立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影響因子重要性判斷表
通過對旅游學、生態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專家的問卷調查,運用美國匹茲堡大學T.L. Sauty教授提出的1~9標度法[15],建立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因子間的相對重要性(表2)。
3.2 構建判斷矩陣
根據各因子的量化取值,構建各因子權重大小的判斷矩陣M,其中各元素應滿足兩個條件:①Sij=1;②Sij=1/Sij然后,通過方根法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并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最終確定下層指標對上層指標的貢獻程度,從而得到基層指標對總目標或綜合評價指標重要性的排列結果。
M=S11 S12 … S1nS21 S22 … S2n… … … …Sn1 Sn2 … Snn
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影響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景區環境承載力的各因素進行權重計算(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準則層中各指標的大小順序為:自然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承載力>社會環境承載力>經濟環境承載力,其中自然資源承載力的權重達0.413,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為0.292,表明自然資源條件的優劣是旅游開發成敗的關鍵,生態環境條件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游客的體驗效果。
從領域層的綜合排序結果可以看出,在12個影響因素中資源數量的影響力最大,達到0.238;其次是生態環境質量和發展潛力,分別為0.158和0.120。由此可知,在評價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景區環境承載力時資源數量和生態環境質量是最重要的評價指標,同樣,在景區的旅游開發建設時,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如何保護自然資源不被破壞和生態環境不惡化。因為大量游客的涌入,尤其是當游客流量超過旅游環境承載力時,將會對旅游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這不僅影響景區形象,還會降低景區的旅游價值和功能。
4 評價模型與方法
由于在喀斯特山區生態系統中,自然環境較為復雜,故本研究采用加權評價法來對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評價,利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4個結構因子來表達。在確定等級數值及與之相對應的權重值的基礎上,根據標準等級與各指標的監測值或限值進行比較,承載力為各個指標的賦值乘以各自的權重值之和,相乘相加后得出綜合評價值。由于評價指標體系多層次的特點,采用如下綜合評價模型:
式中,A為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值,Wi為各指標的權重值;Di為對各指標的實際賦值,n為指標數量。
根據旅游環境承載指數的大小,可對其進行分級處理。從理論上講,對同一旅游地采用不同的開發模式所引起的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有差異的。基于國內外研究成果、旅游區具體類型以及專家咨詢,本研究把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指數劃分為5個等級(表3)。
“弱載”表明研究區域對其優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巨大;“亞適載”說明研究區域距離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旅游開發協同發展的最佳狀態還有一定的空間;“適載”說明研究區域自然資源的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旅游開發的程度達到了最佳程度,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亞超載”說明研究區域旅游開發強度略微超過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負荷,應該采取適當措施限制其發展規模,處于弱可持續甚至不可持續狀態;“超載”說明研究區域的旅游開發強度遠遠超過了當地自然環境系統的承載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如果不采取措施限制旅游開發強度,必然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環境的惡化,最終導致游客量的下降,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狀態。
5 結論與討論
科學地評價旅游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旅游開發的前提。本研究基于資源—環境—社會—經濟這一復合系統來界定旅游環境承載力,通過層次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對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貢獻的大小,構建了一個兼顧四個維度的、合理的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影響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的各個指標進行權重計算,得到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其中自然資源承載力又起主導作用。
喀斯特地區具有豐富的資源、獨特的景觀、宜人的氣候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等,發展潛力巨大,是生態旅游開發的理想地區。通過對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評價,可為地方政府制定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相協調的可持續的旅游開發戰略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由于旅游環境承載力涉及的因素眾多,包含了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本研究提出的指標體系吸收了相關指標體系的優點,但如何更科學地選擇、確定評價因子,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在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上運用了層次分析方法確定權重,但其合理性仍需通過大量的實際樣本數據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 蔣明康,吳小敏.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與管理對策研究[J].農村生態環境,2000,16(3):1-4,14.
[2] 趙 贊,李豐生.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以桂林漓江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8):2380-2383,2385.
[3] 劉曉冰,保繼剛.旅游開發的環境影響研究進展[J].地里研究,1996,15(4):92-100.
[4] 郭秀銳,毛顯強,冉圣宏.國內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10(3):28-30.
[5] 王 劍,熊康寧,殷紅梅,等.旅游環境承載力在待開發景區規劃中的應用初探——以貴州東風湖為例[J].中國巖溶,2002, 21(4):303-308.
[6]董 巍,劉 昕,孫 銘,等.生態旅游承載力評價與功能分區研究——以金華市為例[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3(6):1024-1029.
[7] 張 敏,馬守春,王忠斌,等.珠峰自然保護區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四川林勘設計,2012(3):13-16,21.
[8] 文傳浩,楊桂華,王煥校.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 農業環境保護,2002,21(4):365-368.
[9] 劉濱誼,余 露. 風景旅游承載力評價研究與應用——以鼓浪嶼發展概念規劃為例[J].規劃師,2003,19(10):99-104.
[10] 朱啟貴.環境核算:問題與建議[J]. 財經研究,1998,201(8):24-30.
[11] 鄧 波,洪紱曾,高洪文.試述草原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評價體系[J].草業學報,2004,13(1):1-8.
[12] 李新琪, 海熱提·涂爾遜. 區域環境容載力理論及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干旱區地理,2000,23(4):363-370.
[13] 毛漢英,余丹林. 環渤海地區區域承載力研究[J].地理學報,2001,56(3):363-371.
[14] 萬緒才,包浩生. 山岳型旅游地旅游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研究——安徽省黃山與天柱山實例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2,25(1):48-52.
[15] 趙煥臣,許樹柏,和金生.層次分析法:一種簡易的新決策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 羅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