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的綜合能力是衡量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基于農業現代化內涵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構建農業現代化的綜合能力指標體系,借助SPSS 17.0統計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選取中部6省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中部六省;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2-5651-05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中部崛起的戰略背景下,農業現代化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基礎方向,在中部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制度與技術變動的過程[1],具有動態性、區域性、時代性等特征,其進程是判斷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顧煥章等[2]的《中國農業現代化研究》以技術因素為主線,論述了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商品化、農業技術進步相關因素,以及農業體制、農業投資等與現代化的相關關系。柯炳生[3]對推進中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進行了研究。楊萬江等[4]通過構建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和農業保障二個子系統,對農業現代化的整個系統進行測評,并將現代農業發展過程劃分為農業現代化的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和發達階段。目前,中國關于農業現代化的定性研究比較常見,但定量研究卻相對有限。
農業現代化的定量測評研究對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5],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工作的前提條件[6]。因此,建立一套較為科學且易于操作的農業現代化綜合能力指標體系,對評價農業現代化水平、監測和準確地判斷農業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意義。
1 農業現代化綜合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
影響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因素繁多且復雜,對其進行研究時,首先要構建其指標體系。基于系統性、可比性、綜合性、易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則,借鑒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先從農業現代化基礎、農業現代化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質量3個方面進行分析,建立了一級指標,隨后參照數據的可獲得性,根據一級指標所反映的內容,查閱了大量統計數據,通過層層篩選,選取了反映中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的6項二級指標和21項三級指標,用其評價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表1)。
2 中部6省農業現代化綜合能力評價與結果分析
2.1 數據整理
一份研究報告的價值大小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所選數據的準確性和前瞻性,本研究的數據均為2011年中部6省數據,取自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和中部6省各省2012年的統計年鑒,數據較新并且真實可靠。中部6省各項指標的具體數據如表2。
2.2 因子分析
農業現代化評價的客觀性與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方法的科學性[7]。因子分析法中各綜合因子的權重不是人為主觀地進行賦值,而是根據各自的方差貢獻率大小來確定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為決定權重的主觀隨意性,使得綜合評價更為合理直觀。由于數據量較大,因子分析過程是借助SPSS統計軟件進行的。首先將中部6省的原始數據輸入SPSS 17.0統計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得出相關系數矩陣。通過驗證得知相關系數矩陣中的大部分相關系數都大于0.3,可以繼續用因子分析進行計算。求出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如表3的總方差解釋表所示,由于前4個特征值的累積貢獻率為95.728%,已經超過了85.000%,所以取前4個主因子來綜合描述原來的21個三級指標。
主因子與原有指標數據之間的關聯程度由因子載荷值即成分得分系數體現。由于初始因子含義不突出,在SPSS軟件中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變換,經過25次迭代收斂,得到如表3所示的總方差解釋表。同時,將成分得分系數矩陣中各指標系數較大的情況分為四類,結合表4可以重新定義4個主因子。
主因子F1在X2(有效灌溉面積)、X3(農作物播種面積)、X4(機耕面積)、X5(農業機械總動力)、X6(化肥施用量)、X12(糧食人均占有量)、X18(糧食產量)這7個指標上的系數較大,這些指標主要反映了農業現代化物質裝備與糧食產量的相關情況,因此F1可定義為農業現代化基礎因子。第一個主因子對全部初始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為43.654%,是研究中部6省農業現代化時需要考慮的重點因素。
主因子F2在X1(水資源總量)、X8(第一產業在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X13(恩格爾系數)、X19(森林覆蓋率)這4個指標上的系數較大,這些指標基本反映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情況,因此F2可定義為農業發展可持續化因子。第二個主因子對全部初始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為24.619%,是評價中部6省農業現代化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
主因子F3在X9(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增長幅度)、X11(農村居民家庭經營耕地面積)、X14(農村居民家庭農業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X15(平均每一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糧食生產量)、X2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這5個指標上的系數較大,這些指標基本反映了農村社會發展與農民生活質量的相關情況,因此F3可定義為農業社會發展因子。第三個主因子對全部初始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為17.206%,是評價中部6省農業現代化時需要考慮的次要因素。
主因子F4在X7(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幅度)、X10(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16(農產品當年出口金額)、X17(農業總產值)、X20(農業受災面積)這5個指標上的系數較大,這些指標基本反映了農業生產效益的相關情況,因此F4可定義為農業現代化效益因子。第四個主因子對全部初始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為10.250%,對于研究中部6省農業現代化主因子F4的重要性要相對差一些。
由以上表達式計算得出4個主因子的得分,然后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4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通過F= (38.463% F1+24.474% F2+19.559% F3+13.232% F4)/95.728%計算得出各地區的綜合得分F(表5)。
2.3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統計學所研究的“物以類聚”問題的方法,能夠將一批樣本數據(或變量)按照它們在性質上的親疏程度在沒有先驗知的情況下自動進行分類[10]。根據分類對象的不同,聚類分析分為R型和Q型兩種。R型聚類分析用于指標聚類,Q型聚類分析沒有對度量數據之間的親疏程度給定分類的標準,也沒有硬性規定所有數據應該分成幾類,而是比較客觀地從數據自身出發進行分類[11]。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在SPSS17.0軟件上將中部6省各指標數據標準化后,采用最遠鄰元素的方法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群集成員列表(表中分別給出中部6省在分為四、三、二群集時的情況,數字一樣的為一個集群)和聚類樹狀圖。如表6和圖1所示,當分為4個集群時,第一類是山西,第二類是安徽、湖北,第三類是江西、湖南,第四類是河南;當分為3個集群時,第一類是山西,第二類是安徽、河南、湖北,第三類是江西、湖南;當分為2個集群時,第一類是山西、江西、湖南,第二類是安徽、河南、湖北。
2.4 結果分析
結合上述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結果可知,因子分析得分先后順序與聚類分析結果排序有著較好的一致性,為了深入分析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區域差異,本研究根據農業現代化的綜合得分將中部6省分為4個層次。
第一層級:河南省。河南省的綜合得分為0.537 6,遠遠高于第二名湖北省的得分0.228 8,屬于領先類層次,農業現代化建設在中部6省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其中在農業現代化基礎這一關鍵領域,河南省獨占鰲頭,在農業現代化效益方面也有良好表現,在中部6省中排在第二,而農業社會發展和發展可持續化這兩個方面卻只排到第四、五名,嚴重影響到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綜合水平,今后可以考慮將發展中心向這兩個因素偏移。
第二層級:湖北省和安徽省。湖北省的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在中部地區位居第二,與安徽省同屬于挑戰類層次,在農業社會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效益兩方面均屬領先地位,農業發展可持續化因素排在第三,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農業現代化基礎弱,需要加大發展力度。安徽省的綜合得分為0.218 3,在中部6省中排名第三,與湖北省的分數非常接近,但內部因素卻完全不同。安徽省的農業社會發展最為發達,現代化基礎也較為扎實,但農業現代化效益和發展可持續化因素的分數拉低了其農業現代化的綜合得分。
第三層級:湖南省和江西省。湖南省的綜合得分排名第四,在農業發展可持續化方面有優勢,但其他方面較弱,尤其是農業社會發展方面的得分僅為-1.320 5,在中部6省中排名最低。江西省在中部6省中排名第五,除了農業發展可持續化和農業社會發展方面處于正常水平,其他方面均屬于落后地位。這個類別屬于追趕類層次。
第四層級:山西省。山西省綜合得分排名第六,屬于后進類層次,農業現代化基礎和發展可持續化得分均落后于其他省份,另外兩個方面也是排名靠后,農業現代化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 結語與建議
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分別是農業現代化基礎、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現代化質量3個一級指標,農業發展水平、農民生活質量、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可持續發展4個二級指標,以及水資源總量、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機耕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幅度等21個三級指標。該指標體系比較適合中部6省農業的具體情況,設計科學合理,操作方便。
從因子分析的結果看,不同省在同一指標分數上相差懸殊,各地區具有不同的物質和科技資源,使得農業現代化發展內在驅動力不同,導致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參差不齊。為了更好地促進各區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政府應發揮宏觀調控作用,針對中部各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采取傾向性政策。例如,河南省農業現代化基礎和效益得分較高,而農業社會發展和發展可持續化等核心指標分數落后,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忽略了環境因素。在政府主導下,河南省應有效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區域內的土地、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配置,改善生態環境,推廣農業技術,堅持走高效化和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最終形成以綠色生態為標志的現代農業產業。而農業現代化基礎得分較低的省份,在抓好農田基本管理、優先擴展機械化建設、有效利用現有的物質資源條件的同時,還應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效益得分較低的省份,要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充分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因地制宜地發展高效的生態農業。
參考文獻:
[1] 殷曉嵐.中日農業現代化進程比較及其啟示[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88.
[2] 顧煥章,張超超.中國農業現代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
[3] 柯炳生.對推進中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幾點認識 [J].中國農村經濟,2000(7):4-8.
[4] 楊萬江,徐星明.農業現代化測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 李萬明,劉磊磊.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構想[J]. 生態經濟,2009(4):42.
[6] 陸相林.山東省17地市農業現代化水平分類及區劃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403-406.
[7] 辛 嶺,蔣和平.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11):646.
[8] 吳祈宗.系統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9] 白思俊.系統工程(第二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10] 章文波,陳紅艷.實用數據統計分析及SPSS l2.0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張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