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污水處理廠
雖然與暴雨擦身而過,但北京入伏前還是淅淅瀝瀝的連著下了幾天雨。一片綠色草坪和被雨水洗刷過的平坦路面,令空氣都新鮮了起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一直認為污水處理廠是個難以接近的地方,蚊蠅密布,彌漫令人呼吸不暢的氣味。然而,眼前的污水廠更像是一個綠化很好的園地,還能看到蜻蜓的曼妙身姿。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清河污水處理廠和再生水廠,占地面積為30.1公頃。一二期工程總規模為每日處理污水40萬噸,處理設施2004年底相繼投入使用后,清河閘以上水道基本沒有城市污水排入。 2012年4月三期再生水廠工程投入運行,規模為每日處理污水15萬噸,三期污水處理采用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去除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固體懸浮物濃度(SS)等污染指標,同時去除氮、磷。經過處理后的出水不僅滿足《再生水回用于景觀水體的水質標準》,部分水質還可滿足IV類地表水水質要求。
日常生活中,我們洗碗、洗澡、洗衣服還有沖廁等都會產生生活污水,也許你也曾思考過,這些水順著下水管流走以后去了哪里呢?實際上,這些生活污水中的一部分就會被收集到污水處理廠。根據數據顯示,今年僅前六個月,清河再生水廠15噸MBR系統處理污水就達2212余萬噸,日均處理水量達到12余萬噸。
污水變中水,回收再利用
據了解,清河污水處理廠負責處理西郊風景區、高校文教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和清河工業園區的污水。清河污水處理廠的出水,一部分會進入再生水廠進行深度處理后回用,另一部分將排入清河河道作為景觀補充水。那么,污水如何變成可二次利用的“水”呢?
清河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帶著記者參觀了“生物反應池”,經過活性淤泥與水的反應,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會大量削減。當工作人員將泥水混合物倒入干凈的空瓶后,大約十幾分鐘后,活性淤泥沉淀,而淤泥上方的水已成為無色透明狀態。
據介紹,污水在處理的過程中,先后需要經過多道處理程序。從污水總進水開始,首先要經過格柵處理,粗格柵和中格柵基本過濾掉污水中較大的雜物。而后還要再經過1毫米的細格柵過濾掉人的頭發等細微雜物,以免這些雜物對處理設備造成纏繞,導致損壞。
初步處理的污水下一步將進入曝氣沉砂池進行除砂處理,而后才會進入生物反應池進行二級處理,最后泥水混合物在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后,污水廠的出水口就能看到處理后的“清澈”的再生水了。剩余污泥則會排放至脫水機房進行脫水處理。
再生水,也就是所謂的“中水”,雖不能飲用,但可用于一些水質要求不高的場合,如沖洗廁所、沖洗汽車、噴灑道路、綠化等。人們通常將自來水叫做“上水”,污水叫做“下水”,再生水的水質介于二者之間,故而得名“中水”。
據北京市環保局2013年上半年總量減排聯合督查工作指出,北京市今年的主要污染減排目標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四個項目的減排目標均為同比削減2%。其中前兩項為大氣污染減排目標,后兩項為水污染減排目標。
據清河污水處理廠廠長顧劍介紹,清河污水處理廠三期的15萬噸再生水處理MBR系統2013年上半年化學需氧量消減量為12966余噸,氨氮消減量為1105余噸。今年的減排任務已基本完成。
再生水將成為城市“第二水源”
國內外大量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的成功實例,驗證污水再生回用于工業、農業、市政雜用、河道補水、生活雜用、回灌地下水等在技術上是可行的。2000年至2003年的大旱肆虐澳大利亞,500多座城市污水處理廠開始進行污水再生處理,以減緩限水政策的影響。以色列也實施了含水層蓄水回采計劃,提供多年再生水儲存,可供干旱年份作為農業灌溉用水。為保護幾種瀕危物種賴以生存的鹽堿灘棲息地,美國圣何塞-圣克拉拉污水處理廠夏季出水排入舊金山灣受限,不得不進行污水再生處理,將再生水配送給附近的衛生區回用,保證夏季實現“零排放”。
顯然,在水量需求不斷增加、水資源卻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再生水勢必將成為缺水城市的第二水源。
談到排污減排進展,昌平區副區長蘇衛東告訴記者,昌平區主要問題在于人口增長多,私搭亂建多。不過,未來3年將新建6座污水處理廠,委托建設4座污水處理廠,以解決該區污水減排之困。使得該區的污水處理率從48%提高到90%。讓人們口中的“逢河必枯,有水必臭”的昌平,轉變為“河必有水,有水必清”的昌平。
據了解,北京2013年的水污染減排項目共計148個,覆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和工業結構調整等措施。部分項目已簽訂總量減排責任書,即年內必須完成減排任務。另據統計數字顯示,今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將達8億噸,占用水總量的兩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