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制作簡單工具,還是創造智能機器,無論是建造房屋、規劃城市,還是科學研究、創新技術,在實施之前,必須先有創意構思、設想計劃,設計正是人們將創意設想目標,通過計劃規劃指導實施,滿足和引領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過程。從這個意義而言,設計是一切創造性實踐的先導和準備,其本身就是創意和創造,蘊含著對更美好未來的夢想和追求,是人類創造力的集成與綜合。
設計的目標始終是賦予產品和系統更卓越的功能、更優美的形式、更美好的身心感受,創造更好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價值,滿足和引領市場和社會需求。中國設計必須堅持科學理性、開放包容的理念,用創新合作取代模仿跟蹤,創造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設計,順應、影響和引領世界設計的潮流,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思考設計的歷史發展以及知識文明的走向,未來設計將具有以下特點和趨勢:
1、綠色。綠色設計是綠色制造、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源頭。因為設計往往決定了產品和系統全生命周期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總水平。必須從設計研發開始,就考慮資源能源的節約、循環、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使產品和系統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運行使用到廢物和遺骸處理的全生命周期中,資源能源消耗和有害排放物、廢棄物最少。
2、智能。先進傳感、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機器的感知、運算能力快速提升,知識、信息的海量獲取與存儲,使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寬帶、數控、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傳遞更加快捷,信息處理、知識挖掘、判斷決策、加工演示、用戶感受更加可靠、安全、高效、精彩;云技術及其應用平臺使網絡化智能設計更加強大,設計資源共創分享水平得到空前提升。智能設計制造、設計制造智能產品和系統,實現以產品設計、制造過程和運行服務的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用戶滿意,生態環境友好為目標的智能化。
3、全球網絡。信息網絡時代,設計不僅依靠個人或單一團隊,已發展成為全球網絡合作、多領城、多學科協同的創新活動。不僅需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多學科交叉,而且需要科學技術、經濟社會、人文藝術間的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人性化、個性化、多樣化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水平。促進全球多樣文化的交流、合作和包容,促進全球設計資源的共創分享,推動規模化集中大生產方式向柔性、網絡、全球分布式制造發展,將使設計團隊、設計方法和設計業態發生新變革,形成全球網絡設計、制造、服務和經營融會一體的新格局。
4、個性化與可分享。人類社會存在多樣的應用需求和文化審美追求,未來的創新設計不僅要滿足中高端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也要滿足普通大眾可分享的基本、多樣的需求。工業社會創造了規模化、標準化、自動化為特征的大生產方式。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由于數控技術的應用,發展了適應小批量、多品種的數控、柔性、集成制造方式。21世紀云計算、智能制造、3D打印等技術的進展,預示著個性化與規模化設計制造服務相結合將成為未來社會的生產方式。
5、和諧協調。在設計階段就注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價值的和諧協調,更加關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的節約、可持續利用和綜合價值的提升。中國設計既要弘揚中華文明,又要吸收融合世界各民族智慧和優秀文化,促進世界多樣文化和諧協調。不僅要滿足和引領物質需求,還將創造和引領健康、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促進社會文明和諧,促進世界和平、和諧、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