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泰田·麥基爾國際顧問公司的調查比較了香港及內地大學生對工作態度,結果顯示兩地學生的價值觀十分相似,例如重視工作滿足感多于金錢回報等。有人力資源顧問指出,香港大學生有國際視野等優勢,而內地大學生則人脈廣闊,建議香港大學生爭取到內地交流,廣結人脈,“不要嫌棄二線城市”。
兩地生找工作 先講興趣再看錢
該公司早前訪問了394名香港大學生及254名內地大學生。結果發現,兩地大學生尋找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均是“興趣及趣味性”,其次是金錢回報。兩地大學生均期望雇主是“支持式”,即交托工作任務后,會適時提供協助,以及溝通可獲實時回復等。
該公司董事總經理蔡惠琴28日指出,香港是國際大都市,學生從小在這個環境下成長,具國際視野,但在內地發展人脈十分重要,而內地學生人脈廣闊,有相當優勢,建議香港學生“不要以為返內地實習是cheap(低級)”,即使是到二線城市,亦要把握機會,以開放態度,多與內地人交往,了解他們的文化,“否則輪不到你(指香港學生)升職,因為不了解文化,便管不了下屬”。(臺海網 04 10)
綠營:兩岸服貿協議辯論 馬英九蘇貞昌各取所需
據臺灣媒體報道,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將在9月15日參加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辯論會,引發臺灣社會關注。
郭正亮表示,雖然這場服貿辯論是“瞎碰成真”,不過要解開這場僵局,“辯論最有效”。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在臺媒撰文稱,服貿協議辯論的舉行,馬蘇可謂是“各取所需”。馬英九希望擺脫內政泥淖,回歸最熟悉的兩岸戰場;蘇貞昌希望擺脫無能質疑,扳回黨主席的主導地位。更重要的是,兩人都認為自己技高一籌“會贏”,因此都樂見其成。
不過,民眾卻擔心服貿辯協議論成為馬蘇辯論,如果辯論淪為各執己見、避重就輕,那辯論效果將大打折扣。
郭正亮認為,如果馬蘇能夠辯論會上“攻己所短”和“揚人所長”,才能真正擴大說服效果。反之,如果馬蘇兩人只會重復自己早就說過的本位立場,重述藍綠媒體早就反復的互相攻擊,這場辯論將有如提油救火,不如取消不辦,因為只會擴大朝野裂痕,深化對立僵局。
(中新網 04)
“內地”稱呼在臺引爭議 網友:不要小鼻子小眼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道,臺北市府近日在地鐵刊登“臺北市競爭力”廣告,稱大陸為“內地”,卻遭有人質疑“自我矮化”。連市長郝龍斌也不得不出來回應,解釋廣告是引用香港人的用語,并答應更新。對此網友也是議論紛紛,不少人吐槽。有手機用戶留言:“唉!‘內地’怎么了?臺灣也是中國的啊!”有鳳凰網友更點出:“部分臺灣人不要老是‘小鼻子小眼’。”而網友sinm覺得,改為“祖國大陸”更好。
有人認為“不妥”
臺北市政府表示,廣告稱大陸為內地,是要呈現三位網友針對臺北競爭力排名的對話討論,所用的對話用語,都是模仿常見的網友互動用語。將“內地”兩字修改為“中國大陸”后,會重新刊登。 近年來兩岸交流時,有些臺灣民眾特別是藝人,習慣用“內地”這個詞匯來形容大陸地區。而這引發臺灣“陸委會”的“關切”,并以“不利國家認同”為由要求演藝人員“修正”用詞。
爭議之下,連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也不得不出來表態:“我們要厘清,內地跟我們稱中國大陸的差別在哪里,比如說,臺灣在日本殖民的時候,稱日本為內地,現在的香港稱大陸為內地,以我們現在的立場上,我們稱大陸為內地,是不妥當的。”
本是地理名詞
不過有學者批駁說,內地這個詞的概念,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在大陸,這個詞甚至只包括非沿海省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內地是一個很模糊的相對的地理詞語,它與歷史上的特殊涵義不同。
若從歷史稱謂上追溯,明清時,大量漢人從福建、廣東移居到臺灣,這些移民和后代稱祖居地叫“唐山”。1895年后,臺灣社會說內地,指的是日本本土。對大陸的稱呼,用的是祖國或大陸,當然也不乏親日分子,跟隨日本人用蔑視的稱呼——支那。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在往后幾十年的時間里,基本都用大陸這個名稱。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后,綠色媒體開始將大陸改稱中國,然后再逐漸蔓延影響到民間社會。目前,臺灣社會用大陸這個稱呼,基本上還算普遍。
用詞潛藏意識
臺灣演藝圈改用內地這個詞,可能是受到香港演藝圈的影響。港澳在回歸前,也多用大陸這個稱呼,少數人用內地或中國。回歸后,媒體和官方文件一律使用內地,這自然影響到港澳民間的用語。 龍應臺說,她認為內地是不適合的,但同時反問:“是不是要規定,演藝人員用了內地,你要罰他嗎?把他關起來嗎?你要怎么樣呢?”話語中似乎又充滿了無奈。
用詞和稱呼,當然潛藏著人們的意識。如今,臺灣演藝明星和娛樂傳媒,普遍地使用內地這詞,已經沒有日據時代稱日本為內地的被殖民意涵。其實臺灣“陸委會”憂心的也不是“日據殖民”的理由,而是演藝明星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和港澳一起稱內地所散發出的“與大陸一體”的意涵。
(人民日報海外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