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專門召開華山會議,希望能夠推動制定新的兩岸政策,目前已開三場,后續如何尚未可知。香港中評社近日發表專論文章指出,民進黨要想重新執政,必須徹底檢討失敗的原因,內中除了黑金腐敗,無論是“臺獨”問題還是經濟議題,都與其兩岸政策有密切關系。民進黨應該認識到,民生變化民意也會變化,從而下決心以臺灣百姓的福祉為重,卸下包袱,推動進一步轉型,若非如此,民進黨2016年的“最后一哩”路,恐怕仍然何其遙遠。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民進黨黨內歷來派系很多,盡管彼此互相掣肘,但是面對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各派系達成了高度共識,那就是必須要有新的兩岸政策。為此,民進黨專門召開華山會議,希望能夠推動制定新的兩岸政策,目前已開三場,后續如何尚未可知。
20多年來政黨競選成為影響臺灣政治發展和政黨實力的重要因素,每逢選舉,便民粹泛濫,嚴重撕裂社會,此中民進黨難辭其咎。這一次,民進黨在準備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開始面對現實,認真考慮制定新的兩岸政策,是一種識時務,也是一種進步。
翻開民進黨執政的歷史,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由于國民黨的分裂,陳水扁和呂秀蓮以39.3%的得票率當選;2004年,由于3.19槍擊案的影響,陳呂以51.11%的微弱多數當選。執政8年的民進黨,推行民粹主義,藍綠尖銳對立導致政局動蕩,又因為經濟增速放緩加劇民生痛苦,同時陳水扁的黑金腐敗,以及推動急獨引發兩岸關系緊張也失去美國的支持,皆為民進黨敗選的原因。2012年民進黨更因為試圖以“臺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敗在“最后一哩”上。
民進黨要想重新執政,必須徹底檢討失敗的原因,內中除了黑金腐敗,無論是“臺獨”問題還是經濟議題,都與其兩岸政策有密切關系。現實是,反對“臺獨”是大陸的底線,絲毫沒有松動的可能,美國政府也一再重申其一個中國的政策。同時,如果沒有兩岸和平發展和大陸的合作及輸送的紅利,臺灣經濟仍然會是個大問題。
這些年兩岸和平發展推動臺灣經濟發展,臺灣百姓受益的事實終于使民進黨明白,沒有新的兩岸政策則得不到多數臺灣百姓的支持,因此民進黨近來力圖做出改變,消除臺灣百姓的疑慮以爭取選票。這一點如果做不到,即使民進黨因某某原因僥幸上臺,也可能因為搞不好經濟再被百姓選下臺。臺灣百姓的福祉,依存于兩岸和平發展之中,民進黨對此無法不正視。
民進黨內對必須有新的兩岸政策有高度共識,但對何為新的兩岸政策則沒有共識,究其原因,依然是受“臺獨”理念束縛。國民黨前“國安秘書長”蘇起在華山論劍時建議民進黨放棄“臺獨”,有“臺獨基本教義派”就認為認為“臺獨”是民進黨的底線,沒有“臺獨”就沒有民進黨。果真沒有“臺獨”就沒有民進黨嗎?翻開民進黨歷史,民進黨在成立之初,成員組成復雜,并非就是天生的“臺獨黨”,其成立之初主張“全民自決”,加上其“民主自由法制”等主張,等等,基本以“民主自決派”為主,只是后來才演變成“臺獨黨”。而后民進黨也經歷過一定的轉型,其標志為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
應該指出,“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民進黨根據當時的條件,識時務地進行改變。從開始的“非臺獨黨”到“臺獨黨”,從鼓吹“急獨”到“臺灣前途決議文”,雖然還未改變其實質,但畢竟進行了一定的轉型。由此可見民進黨也是根據形勢在不斷改變,改變并非不可能,尤其是在當下“臺獨”顯然已經不合時宜的狀況下。如今的民進黨,黨內務實人物雖看清形勢,力圖改變,但終因“臺獨”包袱沉重,欲進還退,進退兩難。
在國際政治舞臺的競逐中,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臺灣和大陸的關系也是如此,未來兩岸關系在經濟整合中,必然走在一起,走向“一個中國”,這是大勢所趨。大陸提出“一個中國框架“,展示大陸在反對“臺獨”底線上更新更靈活的對臺政策。民進黨如果想和大陸對話,加入兩岸和平進程,重新上臺執政,就應該順應大勢放棄“臺獨”,將本土意識納入一個中國框架,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就應該認識到,民生變化民意也會變化,從而下決心以臺灣百姓的福祉為重,卸下包袱,推動進一步轉型,若非如此,民進黨2016年的“最后一哩”路,恐怕仍然何其遙遠。
(人民網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