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就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他們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時,能否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不僅是部分人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當代青少年面臨更多的機遇和史無前例的挑戰,只有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才能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取得成功。
當前我們的道德教育存在不少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道德教育的內容脫離青少年的實際。這方面包括目前道德標準高深的理論遠離了青少年的實際生活,抽象的內容影響了青少年的理解,單一的標準影響青少年多樣化的發展,道德教育與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處在分離狀態。
二是道德教育的過程脫離青少年的主體。包括傳統教育的方向、內容、目標主要不是從青少年出發,而是把青少年作為被塑造的客體,這樣造成與目前青少年主體的核心價值相背離,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遷。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脫離社會及青少年的現實。目前學校主要是以灌輸形式進行道德教育,忽視德育過程中青少年之間、青少年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在社會層面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存在著青少年低參與、甚至不參與的現象。
四是道德教育結果認識與行為嚴重脫離。目前道德價值標準存在虛化的現象,學生的道德行為已完全社會化,使學生在道德能力上面臨多種挑戰,在道德認識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為卻做不到。
那么該如何避開誤區,正確引導教育呢,通過本人多年的教育經驗,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即使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他們的看法也存在著差異。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對待他們。還要做到熟悉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對癥下藥,切切實實地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不是很好,心理素質差,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學生,更應該時刻關心他們,用“愛”來打開他們的心房,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促使他們進步。同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還要遵循心理規律,注重心理輔導,通過教育、疏導、啟示,使學生的思想問題得到解決。
2 集體主義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
由于現在的孩子集體意識較為淡薄,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別人合作及欣賞別人的精神,為此對學生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會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性,重視人本身的建設和個性發展,將集體發展的訴求與個人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恰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礎和條件。陶行知說過:“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指向。學生主體意識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各種集體活動來實現的。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對集體的事情主動參與意識、主人翁的意識,注重讓學生從自身的特點出發,積極為集體出力,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主人,主動關心集體的事情,關心集體的活動,如:開展品德好差生“結對子”、“一幫一”等活動,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帶動品德行為不良學生的轉變;還可以定期召開一些主題班隊會,要求學生共同討論“班會的內容、活動方式以及自己參與的形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通過參與集體活動產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善于調動大家為集體出主意,為集體出力,為集體的問題分憂,另外,要讓集體的每個成員都負有適于他們的具體責任,這樣就能夠進而形成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學生自覺意識到作為集體成員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集體,珍惜集體的榮譽,并能推動學生積極向上。
我們常說:“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與學生們生活在一個健康向上、團結友愛、活潑和諧的集體中分不開的,從小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并可以較好的處理好它們的關系,將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3 以課堂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并大力加強學生課余活動主陣地的建設。
3.1 學校開設的教育課程,尤其是德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要想實現德育效果,單一的德育課是無法達到的,要在其他課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如語文課、綜合實踐課等,可以通過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通過描寫英雄人物的文章以榜樣的光輝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養。總之,應使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使其無處不有,無時不在。
同時,教師還要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渠道。
3.2 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弘揚主旋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我們學校平時注意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如組織讀書演講等。身為老師更是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和社區公益活動,參加生產勞動實踐。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4 教師都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追求目標,以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響學生。
學生是最聽教師的話的,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學生是教師的鏡子。我們老師作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孩子成人成材,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注重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我們要認清自己肩上的責任,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首先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潔,同時還要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的精神,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響和帶動學生,努力把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其次,老師還要提高情感素質,必須對學生有熱愛之心,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