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校的各種德育教育方式中,主題班會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結合教育對象的特點,選取最具針對性問題,在教育過程中發揮教育對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教育對象在參與與體驗中完成預期的教育目標,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張揚,從而實現孩子們的夢想。
【關鍵詞】德育工作 主題班會 精彩紛呈 放飛夢想
班主任根據班級實際,適時舉行一些主題班會課,既可以達到提高認識、發展個性、愉悅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鍛煉自立自治的能力,并增強班級凝聚力,從而達到鞏固班集體和良好班風的目的。一個有教育意識與教育藝術的班主任,會經常巧妙地利用主題班會這種形式來加強班級管理,同時以此手段和途徑,來達到育人的目的——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張揚,從而實現孩子們的夢想。
1 形式靈活,寓教于樂。
什么是主題班會課?也許有人認為就是就某個問題,讓大家發表一下意見,然后班主任作個總結,如此而已。其實,這是對主題班會的片面理解,雖然上述形式也是主題班會,但主題班會遠不止如此。它既可以是座談式,也可以是辯論式;它可以是老師將自己收集的照片、錄相、實物拿出來讓大家鑒賞,也可以是老師布置任務,由大家采訪、拍照,或者就將實物搬來,然后整理成文章、錄相進行展覽;甚至還可以是同學們自編自演的表揚好人好事、批評不良現象的小品節目的表演。將嚴肅的思想問題,消化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之中,會收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例如:前幾個星期在我們學校舉行的校、鎮的主題班會課中,有6個班參加展示。他們的形式有辯論、演講、知識競猜、小品表演、有資料、圖片、實物展覽等。從孩子們高高舉起的小手與滔滔不絕的回答中,我們聽課的教師感受到每個學生都沉浸在無窮的樂趣中,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同時有著強烈求知欲望和展示欲望——真正讓學生們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充分發揮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潛在的能力轉化為現實的能力。這樣的課,哪能不受學生的歡迎呢?
2 相信能力,精彩紛呈。
孩子們的創造力是一座采之不盡的金礦。你給他一張紙,他就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你搭起一座舞臺,他就能跳出最美的舞蹈。問題是我們有些老師舍不得那一張紙,不愿意為他們搭臺。如我班小古同學在老師的眼中,不是一個好學生,成績一向都是在班中靠后幾名的,而且經常違犯紀律,但他在我舉行的主題班會課上表演的小品《特別的學生》,卻博得了全堂的掌聲。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回答“人的正確認識從哪里來”的時候,明確地告訴我們,從實踐中來。我認為人的能力也只能從實踐中來,而不是他人所賦予的。組織好一次主題班會課,開始可能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讓同學們失去鍛煉和提高的機會。又如:每逢“六一”兒童節、國慶節、元旦等重要節日到來時,我都會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要定期舉辦《我們的節日怎樣過》、《中華傳統文化知多少》、《我愛我的祖國》等主題班會課。活動的形式多樣:有文藝匯演、演講、畫展等。還有剛剛過去的“雷鋒紀念日”,我在班上舉行了《學雷鋒見行動》的主題班會課。在課前先讓學生自愿組成活動小組,到所住的村委會、小區服務站、敬老院等地方開展力所能及的幫扶的活動,并要求學生做好相關記錄,還把拍好的照片做成可以展示的作品,進行班內交流評比和頒獎,課堂上分小組交流活動后的收獲。通過這個主題班會課,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從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班的學生在不同的主題班會課的活動中,不但收獲精彩的課堂,而且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家鄉,愛祖國;知禮儀,知榮辱……培育了優良的班風。
3 自省自悟,自我教育。
在緊張的學習中,我們許多班主任老師把時間看得比金子還貴重。許多問題都是自己講,似乎這樣既一語中的、清楚明白,又節省時間。孰知這種注入式的教育方式,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讓學生覺得這個班主任像老太婆,嘮嘮叨叨。這種對說教的逆反心理,厭煩情緒,正是我們這些“教育者”“好心不得好報”,不良現象屢教難改的最根本原因。而換一個角色,讓學生自己來說,情形就大小不同了。比如,我班的同學看了學校拍攝的《校園內的不文明行為》的錄相后,小林同學在主題班會上說:“以前,我常常為有個街道清潔工的媽媽而羞愧。今天,我才真正覺得值得羞愧的應該是我自己,一想到掃垃圾的媽媽,養了一個扔垃圾的兒子,我心里就覺得特別難受。雖然我不想做一個清潔工人,但我決不會再做一個專門扔垃圾的精神貴族了。”這些話,如果讓我這個班主任來說,其教育力度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了。
4 鼓勵參與,培養能力。
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給充滿著陳腐氣息的教室帶來了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氣息,打破了書本、教室對同學們的禁錮,使同學們產生了強烈的參與欲、表現欲,正是在這種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行為能力。
4.1 審美能力的培養。
什么是沒,什么是丑;弘揚什么,貶斥審美;用哪些材料來弘揚,批評要把握什么樣的分寸;這是組織一次主題班會必須首先得到解決的問題;其次是主持人用什么樣的格調來主持,甚至發言者的舉止言行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審美能力的培養過程。
4.2 組織能力的培養。
組織好一次主題班會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主題設計、節目編排、各環節的連接等等,無不需要精心設計,哪怕是一個發言的機會,對于有些同學來說也是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機遇,因為他們可能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正式地在大庭廣眾之下發過言,這個小小的機遇,也會影響他一輩子。
4.3 創造力的培養。
組織主題班會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給學生一個樣板,學生只有做出了與我們的樣板完全一致的物品,其答案才是正確,而組織主題班會,卻像要求學生制造一個飛到月球的飛行器,飛到月球是目的,至于設計怎樣的飛行器,就完全依靠學生的創造力。
4.4 主人翁精神的培養。
在以班主任說教為主的教育模式中,學生是被動的受教育者,學生犯錯誤理所當然,老師訓斥學生天經地義,用少數學生和家長的話來說就是“花錢買知識,花錢買教育”。學生成了教育活動的課題,接受教育的容器。而在主題班會課上,學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既然要扮演教育者的身份,就必須要有主人翁的精神,才能發揮出教育主體的作用。
在不同形式的主題班會課中,我將引領孩子們成為了一名遵紀守法小學生:學會了感恩與寬容,正確與父母、同學相處;端正了學習態度,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樹立了自信心,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得到了個性的展現,在蔚藍的天空中展翅飛翔。
【參考文獻】
[1] 《學校管理人員論》,曾紹元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 《學校管理研究專題》,安文濤主編。
[3] 《人民教育》20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