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學生們不喜歡教材中的歌(樂)曲,而偏愛通俗歌曲,是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中令音樂教師很為難的普遍現象。學生們談及歌星或流行歌曲頭頭是道,對歌星的狀況,隱私等更是如數家珍。然而對高雅的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卻很漠然、厭煩、以致在音樂欣賞課中,學生交頭接耳,昏昏欲睡,甚至在課堂上發笑起哄。教學作品與中學生音樂素質的錯位非常之大,以至嚴重影響了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素質教育 初中音樂欣賞課 教學實踐
1 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現狀
改革開放后,隨著素質教育步伐的加快,初中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有了很大的改變,以藝術教育的技術技能普及教育體系建設為核心的音樂技能課程也逐漸走入了音樂課堂。音樂欣賞課作為中學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但是在一些學校的教學中卻不容樂觀,特別是農村中學,學生們不喜歡教材中的歌(樂)曲,而偏愛通俗歌曲,是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中令音樂教師很為難的普遍現象。學生們談及歌星或流行歌曲頭頭是道,對歌星的狀況,隱私等更是如數家珍。然而對高雅的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卻很漠然、厭煩、以致在音樂欣賞課中,學生交頭接耳,昏昏欲睡,甚至在課堂上發笑起哄,以至嚴重影響了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
2 產生原因
2.1 對藝術教育的重視還遠遠不夠。在應試教育體系下,藝術教育作為升學考試的非考試科目,受到排擠是很明顯的,從學校到家長,以及學生甚至是藝術課任課教師都對藝術教育選擇了無奈的輕視,某些學校特別是農村小學,基本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授課,所以學生從小學升到初中,對于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我接觸的七年級的很多學生連國歌都不會唱。而現今在中學教材上,在內容上有一半是欣賞,但諸多的世界名曲,對于學生們來說,尤其是器樂曲的欣賞,由于原本的空白,其過程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或者說是一種折磨,那么可想而知,他們也不會認真聽。
2.2 落后的教學設施決定了教學的滯后性。其實學生對于音樂是很熱愛的,但是由于藝術課的被忽略和藝術人才的短缺,在我國農村大多書學校音樂課也是一個形式而已,因此,音樂教學缺乏器材、場地,已經普遍存在,即使比較好一點,現在大多學校的音樂課還都是用著錄音機教學,實際上一個幾十塊錢的錄音機簡直就是在糟蹋音樂,無論從哪一方面說,其藝術性都大打折扣,在不倫不類的聲音里,孩子們又如何感受到其中的美?
2.3 教育體制制約和音樂老師的敷衍了事。我國現在的教育是個看中分數的教育,學生讀書主要目的就是考上好的中學或大學,對于跟分數拉不上邊的學科學校基本不重視。由于以上原因,影響了專職音樂教師的評優評先等各方面的評比,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種自暴自棄、敷衍了事,就連音樂教師自己都將音樂課作為一種負擔,不想帶音樂,轉而去帶語、數、外等考試科目。
3 如何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在社會經濟和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雖然我們并不要求每個學生將來都成為音樂家、藝術家,但社會發展卻要求他們成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下面就中學音樂欣賞課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在改革教學方法、手段、觀念等進行一些探討,期望得到同行們的關注。
3.1 傳授欣賞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
音樂欣賞是綜合性的聽覺藝術,一般音樂欣賞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① 要清楚作者的創作背景; ② 要熟悉作品的民族個性; ③ 要了角作者創作個性; ④ 要掌握一定的音樂基本理論知識,例如旋律、節奏、節拍、速度、調性、調式、音色、和聲等; ⑤ 要理解標題音樂中標題的內容; ⑥ 要知道各種不同的音樂體裁,例如歌曲、舞曲、進行曲、協奏曲、歌劇等。在教學當中,我一邊讓學生欣賞音樂,一邊講授有關的音樂知識,使學生大致知道所聽的主要內容,不要讓學生不知所云。例如:讓學生欣賞歌曲《保衛黃河》,在他們余興示盡之時,我不失時機地問學生好不好聽,學生都說好聽,但好在哪里,則講不出來,對音樂語言掌握得甚少。這時,我們給學生介紹,《保衛黃河》是敬愛的毛主席聽過之后都是高度贊揚的歌曲之一。它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采用民間打擊樂的節奏和廣東的獅子舞音樂的旋律為素材)。歌曲主旋律明快流暢,生機勃勃,節奏明快、豪放;歌曲生動的描繪出,游擊健兒前赴后繼、英勇戰斗,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奔赴戰場的壯麗情景。抒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革命的堅定信念,也表現出中國人民誓將侵略者消滅干凈的堅強決心。學生聽了老師的介紹,再次完整地、有理解地復聽這首歌曲,這樣就利于鞏固學生獲得的知識,加強他們對音樂旋律的記憶和進一步理解,學生便感受到音樂的內涵與藝術美。
3.2 中學生音樂欣賞應遵循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按照教材的要求,先聲樂,后器樂;先民歌,后民樂;先國內,后國外;先民族,后西洋。然后按其不同風格、特點逐一介紹。縱觀現今在中學教材上,雖然在內容上有一半是欣賞,但就諸多的世界名曲,對于學生們來說,尤其是器樂曲的欣賞,由于原本的空白,其過程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或者是一種折磨,那么他們興趣肯定不高。所以在欣賞大型樂曲時,我們先給學生欣賞了獨奏、重奏、合奏的器樂曲,例如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再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梁祝》的美麗傳說、曲作者的生平簡史、曲中的動人情節、協奏曲的體裁、小提琴的藝術表現力,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也打動了他們的心。然后再欣賞外國的器樂曲,例如欣賞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學生興趣就很高,對西洋樂器的豐富表現力有了認識。
3.3 音樂欣賞應結合鄉土教材,進行對比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相當廣泛。根據教學內容和當地的鄉土音樂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鄉土音樂一般學生都比較熟悉,由此一來,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欣賞《茉莉花》、《牧歌》時,我適當地選擇本地的黃梅戲、桐城歌一起欣賞,讓學生對不同地域、不同的風格的民歌進行討論,認為桐城歌與牧歌,共同點是節奏緩慢自由,都具有濃郁的民族歌曲氣息;黃梅戲與江南民歌比較,學生認為,共同點是曲調悅耳,優美流暢,曲調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濃郁的地方氣息,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通過對比欣賞,學生增長了知識,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擴大了音樂的視野。
3.4 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多聽、多唱、多練、多讀。
音樂是音響藝術,也是聽覺藝術。因為中學的音樂課有限,所以要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有一定難度。除了教師要重視欣賞教學,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備課、上課外,還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多聽、多唱、多練、多練。多聽,可以借助學校廣播室,常利用課間休息及課外活動時間,向學生播放中外名曲,讓學生多聽,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音樂的美,不斷地積累音樂素材。多唱,平時,可以把一些著名的樂曲主旋律和歌曲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多唱,調節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加深對音樂的認識,加強對音樂藝術美的感受,提高學生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多練,就是在多聽、多唱基礎上培養學生聽音、辨音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多讀就是從圖書館借閱與鑒賞音樂有關的賞析參考書來“讀”,也可以從其他與音樂藝術相通的藝術的書籍中去“讀”,更可以從人情世故物態中“讀”,以求品鑒、判斷和反觀音樂作品帶給我們的美的真諦。比如,我們在聽貝多芬的交響曲《命運》時,如果你對貝多芬的性格非常熟悉,那么在曲子時就會十分親切而投入其中,再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觀看一場音樂會或欣賞歌劇之前,先讓學生了解相關作曲家活動年代的歷史概況和人文背景,這樣不僅預習和熟悉了原作品的內容,還將有助于學生在總體上對音樂的把握和深刻理解,無疑是事半功倍。
3.5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視聽結合
電教媒體的進入,使音樂教育朝現代化的方向跨進了一大步,鮮艷色彩、生動圖像,能為學富有生提供一種聲音、文字、圖象、動畫相互結合而富于變化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去。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聽、視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那么“視”就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為音樂總是在表現并形成一定的意境。教師應盡可能的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多元化地幫助學生消化、吸收音樂,學生就會注重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聯系,開闊音樂視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就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有效地把握學習對象。因此,采用視聽等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3.6 借助優美的教學語言,使教學情感化
語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節奏美、音調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點,而美的語言更是承載著人類獨特的情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美的語言,能生動地再現欣賞內容,描繪出音樂意境,使學生聯系切身的生活經驗,把他們帶入美好的藝術境界。如:在欣賞奧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搖籃曲》,教師可以感情為線切入和引導學生進行欣賞。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調,有節奏的語速,描繪一幅場面:皎潔的月光、寧靜的夜色中、一位慈愛的母親,一只手扶著搖籃,一只手輕輕拍打著搖籃中的孩子,動聽的旋律從母親的嘴角像珠子一般的流落下來,在這樣洋溢著溫馨的氣氛,搖籃中的孩子慢慢的進入了甜美的睡夢。優美靜謐的音樂和教師富有藝術化的語言渲染,會帶給學生心靈藝術美感享受。
3.7 幫助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
和其他的藝術活動一樣,音樂欣賞也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活動,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反復過程。但音樂欣賞又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他比其他藝術更需要聽眾主觀方面的配合。
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都有深有淺,不盡相同,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擅長于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所以在欣賞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積極地形象思維活動,動之以情的進行聯想,讓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發生共鳴。這樣學生才能受到美的熏陶,寓美于心靈之中。
除了以上幾點以外,對于教師而言,審美價值首先意味著一種欣賞、鑒賞音樂美的能力,只有教師自己清楚 了解音樂審美價值何在,她才能夠引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幫助學生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3.8 改變教學觀念,大膽表現音樂
在教學中要將音樂課程中的基本理念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過程結合起來,通過提高開放式和趣味式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全面提高。例如:在欣賞《龍船調》這首湖北民歌時,在第一遍聆聽之后將這首歌配以清新活潑、生活氣息濃郁的舞蹈動作,并示意學生跟著這首歌的節奏,按歌曲的內容大膽地參與加入。沉悶的教室頓時活躍起來,由男生扮艄公,女生扮要過河的女娃。開始,直至全班學生都融入進來。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有效地互動。因此,學生在開放式和趣味式的音樂學習情境中,會主動地學習知識,感悟知識,運用知識。并能產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
總之,一堂好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學生一種神奇的,愉悅的感覺,因為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價值。有句老話說“觀千劍而后識器,聞千曲而后曉聲。”多聽、多感知、多探究,就一定能成為精于音樂欣賞的好聽眾。所以音樂教師認真上好音樂欣賞課,中學音樂欣賞課才不會形同虛設,才能使音樂學科在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不斷地提高,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曹理、繆裴言,《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2月第1版;
[2] 錢仁康,胡企平,《音樂鑒賞》,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
[3] 王次炤主編, 《音樂美學》 , 王次炤,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第一版;
[4] 《淺談如何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盧冰殷婕 《時代文學. 理論學術版》 2007年第12期;
[5] 《小學音樂欣賞要潤物細無聲》 王麗英 《中小學音樂教育》 201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