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中,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如何嘗試探究性學習,本文從課堂為本,奏響探究性學習的主旋律;確立課題,實施探究性學習;師生教學相長,共同體驗探究性學習的樂趣三個方面闡述自已的教學實踐體會。
【關鍵詞】嘗試 新課改 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科學的研究方式去獲取和應用知識。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創造性學習方式和自主型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要求,被越來越多的師生接受。我在多年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對探究性學習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以下談幾點體會。
1 以課堂為基礎,奏響探究性學習的主旋律。
教師空洞說教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抽象性和概括性較強的理論知識,既難理解,又難啟迪思維和提高知識運用能力;甚至導致學生厭學,使思想政治課堂喪失活力。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中主動獲得知識,體會思想情感,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為適應新課改要求,恰當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則能克服空洞說教的填鴨式教學缺陷,構建充滿活力的政治課堂。而實踐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立足課堂,唱響研究性學習的主旋律。
1.1 做好課前預習,確定研討對象。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在教學中深入研究新課標,結合所教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預習提綱,學生根據預習提綱預習所學的內容,仔細閱讀和分析教材后發現一些疑點問題,共同設計出本課具有代表性的討論題。完成這一環節后,學生對所學內容就有了初步認識,同時萌發了對疑點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欲望,進入主動思維狀態。
1.2 改變教學空間的組織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性學習氛圍。我常把4至6位學生分成一組,讓他們圍坐在一起進行合作研討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種空間布置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研究性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敢說敢想,無拘無束地交流對議題的感受和疑問,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1.3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在課前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預習情況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具體情景可以是學生自編自演的小品,短劇表演等活動。在表演中,表演者和觀看者更容易體會、分析問題,從而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獲取知識、受到教育。也可以向學生展示一組多媒體的鏡頭或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畫或是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描述等等。例如在對“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這一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表演了一段《地球就診記》的小品,通過擬人化的表演,學生感悟了工業化的發展是人類不斷破壞環境的過程。看完小品,同學們就我國面臨的嚴峻環境形勢、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及青少年如何履行環境保護的義務等相關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良好的情境是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智力活動的潤滑劑,它使學生擺脫依賴走向自主,使學生獲得親身參加研究和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個性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1.4 建設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散發研究性學習的獨特魅力。課堂研討的實質就是師生和生生之間的認識、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過程,是認識上的協調,情感上的互應和意志方面的相互鼓勵。為此,我在課堂上經常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研討,在討論中引導啟發學生思維,而不以知識權威的角色發號施令。這樣的課堂形成了一種熱情鼓勵,真誠幫助、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同學們在心理上感到溫馨,體驗到快樂。這樣的課堂散發出研究性學習的獨特魅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了教學效果。
2 確立課題,實施探究性學習。
2.1 確立探究課題,組建課題小組。這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條件。確立課題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社會實際,自己確立課題;二是由教師提供若干個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課題。我根據教學實際,在九年級開展了“計劃生育與環境保護”為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根據課題分組合作,自由組合,自由選擇。基本上是5至6人為一組,成立了“家鄉環境狀況與對策”、“家鄉人口與計劃生育”、“農民法律意識與現狀”等課題小組。
2.2 制定探究方案,正式實施探究。課題小組確立后,首先根據小組各成員的特長進行分工,確定組長、采訪員、資料員等。然后根據課題制定探究方案,包括探究的目的、意義、探究的主要問題、探究的步驟和程序,探究的具體方法等內容,以保證探究活動的連續性和明確性。課題探究是一個周期性較長的活動,學生學習任務緊,時間有限,我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雙休日、法定假日、中午、傍晚等時間實施研究,學生通過到圖書館或是上網查閱資料、實地考察、走訪、開展社會調查等活動獲得大量的信息。
2.3 處理獲得信息,撰寫報告論文。各課題小組將收集到的具體的事實、數據、材料進行歸納分析和整理加工,結合自己的思考,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2.4 進行成果交流,認真總結反思。各小組的調查報告完成后,我利用班級活動課進行交流,一是交流自己的小論文,二是交流自己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通過交流總結,同學們思維得到碰撞,學會了尊重他人、與人交往合作分享等做人的道理,鍛煉了吃苦耐勞、意志堅強的品質,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了實踐活動能力。
3 師生教學相長,共同體驗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處理海量信息,從而提高思維水平和創造力。以往,教師局限于課堂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如今,教師的身份和工作重心都發生了改變,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灌輸給學生,而要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情境,把教學的重心放到如何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上,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身心和諧發展,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觀念的形成。教師也在參與學生的研究學習實踐中受到啟發,實現教學相長,與學生共同進步,成為探究性學習的忠實實踐者。
總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實踐探究性學習,能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主動探索的實踐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同時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學習者、思考者和探索者。
【參考文獻】
[1] 劉強、莊永敏;《思想政治科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劉繼武、于樹增:《研究性學習:新理念.新實踐.新發展》《山東教育科研》2001年8月。
[3] 胡興宏:《研究性學習活動實踐中的操作問題》,《上海教育科研》,2001.5。
[4] 葉瀾:《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