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幼兒教師要堅持品德教育一貫化,重視行為實踐,使幼兒的良好行為內化為他們自身內在的素質。從幼兒期就培養孩子關愛別人、懂得禮儀,給家庭增添一份幸福快樂,給社會送去一片溫馨和諧,也為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和活潑開朗的個性品質。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自己對如何培養孩子的禮儀看法。
【關鍵詞】講禮貌 懂禮貌 關愛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這也就是說,我們幼兒教師要堅持品德教育一貫化,重視行為實踐,使幼兒的良好行為內化為他們自身內在的素質。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幼兒期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應對幼兒進行各種禮儀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心中有著愛的天性,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正確地去誘導和引發,使孩子從小就養成有禮貌、有愛心、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使孩子終生受益!
現在許多家長殷切盼望獨苗成材,十分重視孩子的智能發展,舍得在智力上投資。但是,智力聰明并不等于學會做人。一個沒有良好的品德行為、缺乏同情心,冷漠、自私的人,日后將無法適應社會,難以在群體中生存,更談不上為社會服務。由此,從幼兒期加強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尤為重要。即從小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給予、分享、接納等情感,還有謙讓、誠實、勇敢、自信、熱情、友愛以及活潑開朗的個性品質。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那我們幼兒教師在一日活動中如何培養孩子的禮儀教育呢?我們依據幼兒行為習慣形成的實踐原則,寓行為培養于實踐之中,在實踐中不僅向幼兒傳遞了社會認知、觀念、技能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幼兒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激起強烈的行為動機,促進良好行為的培養。
1 在一日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禮儀
從幼兒早上來園,到幼兒離園,我們就確定幼兒每日生活的常規。例如:進園向老師和同伴問早,教育孩子尊敬長輩,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來園后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注意養成良好習慣,知道關心別人,培養為集體服務能力。在盥洗活動中,要求幼兒按先后次序排隊洗手、使用自己的毛巾、不大聲吵鬧、節約用水等。注意養成良好習慣,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孩子游戲、畫畫、看書都要有規矩。玩的時候不打擾別人,玩完了把玩具、圖書等收拾好,放在固定的地方,注意培養自立精神。
幼兒園出臺的一日常規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們懂得規則,要隨時隨地遇事而教,逐漸了解道德行為的要求。有了規則,要經常提醒孩子,做對了就鼓勵,做錯了要及時糾正,直到幫助孩子們養成守規則的習慣。
孩子們懂不懂禮儀是不大一樣的,有的孩子會自己玩,玩完了把玩具收拾好,吃飯時等小朋友坐好了才吃,睡覺時自己脫衣鋪被,遇鄰居老人小朋友有病就想到要去看望。
利用一日活動的偶發事件,讓幼兒討論“哪個對、哪個錯”,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通過討論爭辯,建立新認知,提高其道德判斷能力。
2 傳統禮儀故事中理解禮儀的涵義。
幼兒園的各科教育中幾乎都隱含著行為禮儀教育因素。我們一線幼兒教師應充分挖掘、精心設計,將禮儀行為實踐作為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音樂課上的《不再麻煩好媽媽》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幼兒理解不再麻煩好媽媽,我們開展了“紅花送媽媽”、“我做媽媽的小幫手”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不僅學到了勞動技能,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更體驗到愛媽媽的情感,尊重爸媽,孝敬長輩,使他們在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達到了統一。
孩子們非常愛聽故事,如《孔融讓梨》、《西游記》,他們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自然地理解了什么叫禮讓,什么叫心懷感恩,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象孫悟空那要對待師父,他們通過故事了解了人物之間的親情、生存競爭以及與人與人的關系。這就是孩子在接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通過童話故事知道要愛護小動物,不傷害它們,要和小動物友好相處,關心愛護小動物,學習照料、喂養小動物,培養孩子初步的愛護、同情小動物的情感。同時,我們也結合時事政治,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向幼兒培養同情心,例如在08年的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們組織幼兒看有關災區的錄像、電視,從而激發幼兒對災區人民的強烈同情心,通過主題活動《我為災區獻愛心》進一步增進幼兒對災區人民和小朋友的同情心。
3 和同伴在一起培養幼兒分享快樂,分擔憂愁的情感,也是禮儀教育的一部分
在幼兒園和小伙伴一起玩時,能夠與同伴和睦相處;為同伴的進步而感到高興;同伴有了困難,如領子沒翻好,碗筷沒發到;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注意捕捉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表現出的禮儀,及時鼓勵并引導幼兒關心、支持、幫助周圍的人,熱心地去幫助解決。我們教師要把握每個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地開展隨機教育。
有一次,我班王娜小朋友在家玩時,手臂不慎骨折,我意識到這正是培養幼兒同情心很好的一個機會,可以通過組織小朋友去探望她來引導幼兒對他人的痛苦產生同情心和關心的情感。學會在語言、行動上關心和幫助他人,于是,我將顧云姿小朋友受傷的事告訴了幼兒,并說出我非常想念她的話語,以此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孩子們聽后也紛紛說“我也想她!”等等。
這時,我適時地提議大家一起去看她,孩子們很愿意。當手臂吊在胸前的顧去姿見老師和小朋友來看她時,真是開心極了!有個小朋友輕輕地摸摸她的手臂,另有個小朋友對著傷處輕輕地吹氣,有的關切地詢問“你還疼嗎”,孩子們還為她表演了自編的小節目,送上了自制的小禮物,并說:“祝你的傷快快好,早點來幼兒園和我們一起玩!”,那洋溢在孩子們間濃濃友愛的情景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使孩子們體驗到關心別人和被別人關心都是非常快樂的事情。
一日活動中,我們可根據幼兒心理,積極開展激勵性行為評價活動,強化幼兒的行為。如開展每周評價“明星”寶寶活動,到了周五進行事跡報道,以贊賞鼓勵的話語講述幼兒的先進事跡,肯定幼兒的正確行為,這種以情育情、以情激情的方式能使幼兒獲得愉快、自豪、向往的情感體驗,起到情感認知、情感促行動的作用。一日活動中的禮儀教育,最關鍵的要讓幼兒經常做一些關心他人施以愛心的行動,使之逐漸成為幼兒的自覺行為。如:今年去上海野生動物園春游,孩子們在體息時都會拿出媽媽為自己準備的零食吃起來,此時,只有王菲菲小朋友因故啥也沒帶,見此情景,我通過把自己的食品給菲菲小朋友的行為,激發其他幼兒的同情心,孩子們見狀紛紛送上自己最愛吃的零食,一時間,“請你吃……”的清脆童聲交織成愛的旋律,此起彼伏……,見此情景,我不禁聯想到:自然角里的金魚再沒人用手撈著玩了;彭詠琴小朋友見同伴哭了就掏出面巾紙為其擦淚;那天我喉嚨啞了,孩子們表現特乖,這些不正是一些禮儀教育在孩子們身上的最好體現嗎!
愿我們能把更多的孩子從小就培養成關愛別人的好孩子,懂得禮儀,知道規矩,因為這不僅能給家庭增添一份幸福快樂,給社會送去一片溫馨和諧,也為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礎,愿“愛”在孩子們心中永駐!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工作規程》
[2] 《學前教育學》2008年華東師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