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改革,必須重視寫作教學的改革。長期以來,寫作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寫作教學局限于教材的編排,與生活脫節。語文教師負擔沉重,缺乏精力“鉆”作文教學。校園缺少那種占據學生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閱讀。因此,作文教學必須改革。作文教學改革應做到,學校管理和社會要大力配合。要引導學生重閱讀,重積累。必須讓學生關注生活。
【關鍵詞】改革 配合 閱讀 積累
課程改革,必須重視寫作教學的改革。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和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我們只有努力探索作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寫作教學的現狀,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寫作教學局限于教材的編排,與生活脫節。
教材的作文訓練一般是一個單元安排一次,往往是學什么主題文章就寫什么主題作文,寫作成了閱讀的附庸,而且單元之間的寫作訓練嚴重脫節,比如這個單元寫“馬”,到下個單元就成了寫“月亮”,內容抽象,缺乏梯度,多數學生難以把握。教師照單元訓練,遵循教材,教一個單元,“練”一次作文。加之學生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雙休日又是各種輔導班,一周下來學生已累得筋疲力盡,很少和社會接觸,閱歷淺,見識少,語言貧乏,知識面窄,嚴重影響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2 語文教師負擔沉重,缺乏精力“鉆”作文教學。
一是教師批改作文的負擔重。班大人多,作文批改量極大,再加上批改作業(語文有生字本,課堂作業,兩本練習冊,作文本共五本)、備課、上課、班主任工作(語文老師大部分任班主任)和學校的各項活動,語文教師苦不堪言。二是工作壓力重。一個學期,各種檢查應接不暇,工作情況量化打分。三是來自于學生之間的矛盾。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嬌慣、任性,惟我獨尊,吃不得一點虧,哪怕是彼此間的一點小矛盾,都可能演化成悲劇。輕者向老師告狀,重者頭破血流,雙方家長的不理解,更是給老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困擾。此時,他們再不會想老師給學生付出了多少,總覺得孩子在學校出一點事就是老師的責任,甚至咄咄逼人,向領導告狀。作為班主任的語文老師,既要搞好教學,還要應付這些意外,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3 校園缺少那種占據學生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閱讀。
學校的圖書閱覽室名存實亡,各科都打題海戰,學生沒有自主閱讀的空間和時間。學生整天掙扎在題海中,課堂成了戰場。盡管學校提出的口號是要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可是,“沒有了占據學生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蘇霍姆林斯基語)。有這種教育缺點的存在,學生怕學、厭學,甚至逃學。想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為寫作積累材料,以閱讀來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作文教學必須改革。
⑴ 作文教學改革,學校管理和社會要大力配合。
打破沉悶、僵化的作文教學,銳意改革,學校管理要給以寬松的環境,具體的支持。不能語文教師熱衷于創新操作實踐,可學校領導檢查工作時,還在看你對學生的批語的長和短,圈圈點點的多和少,眉批多不多等等,以此評價教師的工作,那就會扼殺作文創新改革這棵幼苗。另外,傳統的作文批改形式在大部分家長心目中根深蒂固:看見孩子作文本上是同學下的批語,學生自己改的,便認為教師不負責任,失職……對教師的教學不滿。因此,作文教學改革,要形成社會大氣候,要有方方面面的配合與支持。
⑵ 進行作文教學改革,要引導學生重閱讀,重積累。
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沒有一定的積累是不行的,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將無話可說,無事可敘。
學校本是讀書的場所,教師是學生閱讀的榜樣和導師,應引導學生在書籍的世界旅行。要讓學生懂得,閱讀是生活的積累,也是學生作文初期的重要途徑。就作文而言,讀書可以積累學生的生活素材,在積累素材的同時,質疑明理,長見識,提高審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書讀的多,積累的多,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古語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廣泛涉獵,才能開闊視野,才能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地。如果光靠學校的課堂教學,在那幾十篇文章里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和生活素材,想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恐怕只能是天方夜譚。
⑶ 進行作文教學改革,必須讓學生關注生活。
作文教學究其實質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有的生活素材進行綜合思考和書面表達的一種教學。生活基礎是作文的源泉。課堂上、書本上的知識, 只是對生活的間接反映,并且課堂、教材的容量和時間的限制, 學生不可能從語文課堂和教材中獲得大量的生活素材和語言素材,這樣就決定了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要不斷加強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引導學生把著眼點放在現實生活上,用自己的眼光看社會、 看人生。關注身邊的日常生活,發現生活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要能超出教科書,走出單元的作文訓練,取材于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緊扣生活的脈搏,追趕時代的腳步,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瞬間、美好的人與事,發現嚴峻現實中尷尬、丑惡、陰暗的現象,從而進行深入的思考。要寬容學生對社會中丑陋事物的偏頗抨擊,只有這樣,學生才敢放言,才敢直面人生。
總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這是知識經濟社會的大勢所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寫作教學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才能為飛速發展的社會培養出有用之人。